未标题-1.jpg
南京秦淮:聚焦“三力一能”交出有温度的民生答卷
2022-11-30 10:36:00  来源:“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  
1
听新闻

从基本生活到衣食冷暖,从补齐短板到兜牢底线,社会救助发挥着重要的社会“稳定器”作用。近年来,秦淮区着力深化社会救助改革,以精准发力、多维聚力、慈善助力、智慧赋能“三力一能”为实践路径,推动秦淮救助事业高质量发展,交出有温度的“民生答卷”。

精准发力,健全分层分类救助体系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2021年,秦淮区根据中央、省市相关文件精神,制订了《秦淮区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实施办法》,落实了分层分类的救助体系建设,根据被救助对象困难程度划定了“三个救助圈层”,实行低收入人口必保、突发救急难必帮、满足困难对象多元救助需求。

据了解,截至2022年10月底,全区低保对象3452户、特困对象50人、低保边缘及支出型困难家庭132户、残疾人两补7800人、困境儿童270人、临时救助325人,累计救助15万人次。

多维聚力,完善社会救助综合格局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持续不断新起点。近年来,秦淮区完善社会救助联席会议制度,确立了人社、教育、房产、卫健、司法、应急管理等38家成员单位相关救助职责,强化社会救助联席会议制度功能,实现资源整合、信息整合,优化社会救助递送机制,最大程度发挥社会救助合力,为救助对象提供多样化需求的“救助套餐”,使得救助服务“串珠成链”。

为1500余户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申请了廉租房及住房租赁补贴;为约500名低保户子女减免学杂费;为15名困难家庭大学生资助助学金;与发改、人社等部门建立数据共享、信息核查等机制……一系列精准化政策形成合力,统筹协调“一家主管、多家配合”的社会救助新格局,着力破解各自为政、困难群众多头求助问题。

慈善助力,有效拓展救助帮扶机制

秦淮区以慈善总会为载体,以高校、基金会、爱心企业等为代表成立了慈善救助服务联盟。

围绕“助贫、助困、助老、助孤、助学、助残”等开展六大项目慈善救助;设立慈善冠名基金;老党员马轶群捐赠80万善款,成立“轶群关爱基金”,用于改善养老院困难老人生活状况……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在奔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秦淮区用实际行动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智慧赋能,提升社会救助快速高效

2022年10月,秦淮区社会救助服务中心接到南京市民政局大数据中心推送的一条预警信息,低保户李某因身患癌症,且丈夫体弱多病,产生医疗费用近10万元。工作人员实地探访,按照医疗救助政策帮助其在医疗结算平台享受医疗救助近2万元,民政部门再给予临时救助,李某家庭最后只需自理5000元。

如此高效、有效救助得益于市区两级搭建的“智慧平台”。据了解,南京市运用“互联网+”模式,建立救助大数据中心,实现低保、特困、残疾人等多项救助互联互补。每月,秦淮区民政局根据南京市民政局推送的预警信息,进行数据比对、实地踏勘并根据情况依法给予救助。同时,秦淮区还自主研发了“秦助通”微信小程序,以洪武路街道为试点,开通“残疾人护理补贴”与“尊老金”不见面审批项目,推动救助服务向移动端延伸,优化服务流程,缩短办理时限。

一件件民生实事、一项项救助举措,共同演绎着一首秦淮区民生工作的奋进曲。秦淮区将不断探索社会救助典型经验做法,逐步满足困难群体更高层次的社会融入、能力提升、自我实现等多元需求,把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闵佩青 刘明林

标签:
责编:张静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