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1.jpg
科技助力,让残疾人“听”得更清“走”得更远
2024-09-05 08:57:00  来源:新华日报  
1
听新闻

今年9月1日是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施行一周年。从道路上的盲道、公共场所的无障碍卫生间等无障碍设施,到视障友好的地图、老年友好型的手机应用等科技手段,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加速推进,借着智能化技术的浪潮,深入生活的每个角落。

根据中国残联统计,我国有超过8500万残疾人,涉及到2.6亿家庭人口。如何借助科技手段扩展无障碍服务边界,让残疾人群体便利地使用公共设施、跨越数字鸿沟?《科技周刊》记者与相关创业团队对话发现,科技手段正在帮助残疾人“看”得更真、“听”得更清、“走”得更远。

关注出行问题,无碍之路如何更有爱

我国有庞大的出行障碍人群,有学者估计,残疾人、老年人,加上孕妇、婴幼儿等人群,我国总出行障碍人口数量约有5亿人。目前,已有不少技术团队推出了无障碍出行导航的解决方案。

只需在搜索框中输入目的地并选择无障碍出入口,一份让轮椅通行畅通无阻的地图就立刻显示在手机屏幕上。今年5月,栖霞区残联发布了一份特别的地图——栖霞区无障碍地图(试行版),覆盖了仙林中心和无障碍生活示范区两个残障群体高频活动区域。残障朋友可以通过地图查询无障碍设施,进行路径规划和导航。

这张地图的研发团队,来自奥博铁克(苏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创始人李麟青作为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第一位残障博士,因亲身感受到轮椅出行的困难,在2019年就投入了无障碍地图的研究。李麟青介绍,团队推出的“江苏省无障碍地图”App起步于苏州,为轮椅出行人群和视障群体提供服务,截至2023年年底,这份地图已覆盖江苏省13个设区市、85个县(市、区),累计服务4523万人次,直接受益者超过570万人。

“走出家门,去餐厅吃饭、约朋友唱K,和健全人一样享受生活、融入社会,是残障群体的基本需求。然而,在无障碍出行上还有一定缺口。”李麟青给记者举了个例子,他近期在北京出差时,发现导航将自己带到了目的地对面的天桥脚下,“健全人是走天桥台阶过街的,但坐轮椅就需要绕道找到一个平交路口,通过红绿灯过街,可见健全人和残疾人的路线是完全不同的。”

目前,无障碍地图还缺少行业规范。由于个体需求的不同,加上残障群体对于室内导航的精度要求非常高,地图研发需要巨大的工作量——每个地铁站有无障碍电梯的出入口是哪一个?到路边是否有缘石坡道?商场中的无障碍洗手间在哪一层?甚至洗手间的安全抓杆是C型还是一字型……这些都是李麟青团队调研的问题。

调研工作一部分主要依靠团队成员和志愿者的亲力亲为,也可通过机器人实现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数据采集。李麟青提到,他们正与江苏开放大学合作研发室内高精度导航,已取得初步成果,未来可用于帮助视障群体。产品也在根据用户反馈不断升级,比如根据视障者的需求,开发了偏离路线震动提醒功能,即路线偏离角度越大,手机震动越强,以帮助调整方向,该功能也已申请专利。

关注到无障碍出行的需求,高德地图也在8月上线了视障导航功能,高德地图无障碍导航研发工程师告诉记者,此次上线的视障导航功能,可以利用北斗卫星系统实现亚米级定位精度,细化偏航角度,在方向偏移时通过播报引导用户找回方向,当视障用户在步行中偏移规划路线大于30度持续5秒时,地图会通过语音播报提醒用户;此外,还在导航过程中全程适配旁白模式,在途经路口和通过红绿灯时,会有语音倒计时播报,以方便视障用户了解交通信号灯通行情况。目前,地图的轮椅导航已覆盖全国50个城市,省内城市包括南京、无锡、南通、镇江、徐州、常州等市均已覆盖。视障导航目前已经在全国范围内上线。

弥补手语翻译缺口,让2780万听障人士“看见”声音

据统计,全国有2780万听障人士,但只有1万名左右的专业手语翻译,在无障碍沟通方面有很大的缺口。当记者采访果不其然无障碍科技(苏州)有限公司创始人杨阳时,他正坐在办公室中,打开实时“语音转手语”的软件,和记者进行视频通话。作为一位听障者,95后的杨阳正带领着一支年轻的创业团队,打造AI手语翻译产品。

在调研中,杨阳团队发现,手语沟通对于听障者,尤其是文化程度较低的听障者,是文字沟通无法替代的。“目前,在一些较为官方的应用场景下,如金融、新闻播报的场景,大多有手语翻译。但日常生活中,听障人士如何与家庭成员沟通,如何自己出门,和人沟通?这些都是现有的手语翻译难以覆盖到的场景。”杨阳告诉记者。

2023年5月,杨阳和团队开发的“车载媒体播报手语报站”功能在苏州公交正式上线,为听障人士搭乘时提供报站服务。一名乘客专门写了一封表扬信:“手语报站的引入,让我们感到自己也真正融入了社会。手语报站所给予我们的帮助,远远不只是获取信息的便利,更多的是对我们的支持和关怀……”

杨阳带领团队采用了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的概率算法和神经网络技术,结合手语数据库和多模态深度学习技术,实现语音与手语的快速转换。研发的“译语”智能手语翻译AI数字人不仅能应用在网页中,实现提供语音、文字与手语之间的“双向”翻译,还可以应用在公交播报地图系统、政务系统、银行等平台上。

将AI技术用于手语翻译,还是一个非常前沿的应用领域。本科就读物联网工程专业的杨阳,在2018年左右,关注到学界开始用深度学习的方法去研究手语翻译。“因此,我们团队本着‘边积累、边验证’的态度来做产品。”

目前,团队已建立开放平台,让软件开发者可以调用能力接口,将AI手语翻译技术接入自己的产品中。杨阳告诉记者,原先,团队考虑开发专门的聊天软件,但在调查中发现,听障者更愿意使用微信、快手、抖音等普遍使用的平台,这样不会感受到被区别对待。因此,团队决定在现有社交平台基础上,提供手语翻译的功能。“开放平台预计在下半年推出,预期是只需要利用2—3行代码,就可以将技术接入产品。”杨阳说,有了开放平台的加持,来自各个领域的软件开发者都可以接入手语翻译,行业和领域大大扩展了。

进入青少年科创视野,江苏推广无障碍技术应用

江苏对无障碍技术的探索由来已久,随着各行各业对无障碍的关注、认识和参与越来越深入,高校乃至中小学也开设了相关课程,传播无障碍理念,进行无障碍领域的科学探索。在今年的第三十五届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不少获奖作品就聚焦无障碍技术的研究,其中一项是来自南京外国语学校学生朱珂瑶、张景涵的科创项目“慧眼:一种穿戴式盲人辅助导航设备”。

“最开始想到研究这个问题,是我们2022年11月在珠江路偶遇一位拿着盲杖的老人,他握着手杖在地上敲敲打打,但盲道被电动车占据,非常危险。于是我们想到了做一个探测障碍物、辅助盲人出行的小装置。”张景涵向记者介绍设计“慧眼”设备的初衷。

“前期调研中,我们实地走访了二十几个街道,拍摄了上千张照片,并与多位盲人朋友交流,最终决定设计成手环形式,利用超声波传感器进行物体探测,通过振动提醒盲人避障。”在项目中负责编程工作的朱珂瑶介绍,赛后两人也对产品进行了多次更新升级,现在产品具备分级震动、一键报警、多方位探测等功能。团队还在根据盲人朋友的反馈,结合图像识别技术,加入针对红绿灯的识别功能。

在2022年3月,《江苏省无障碍环境建设实施办法》就已实施。两年多来,江苏在无障碍领域采取了多项积极举措,多部门正在将无障碍信息建设纳入信息化建设规划,推进无障碍信息技术应用,为残疾人、老年人获取公共信息提供便利。无锡市上线残疾人无障碍出行App“灵锡”,南京市江宁区政府网站提供无障碍阅读功能,省内多座公共图书馆提供盲文、有声读物、大字阅读等设备和软件,南京市打造全市首个包含智能语音提示、触摸讲解的无障碍花园……无障碍服务场景进一步拓展,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

今年5月15日,省残疾人辅助器具租赁资源中心(南京站)对外开放,智能轮椅、柔性外骨骼机器人、眼控平板电脑等250多种“高科技”无障碍辅具可供租赁、选购。江苏省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中心副主任马智勇表示,租赁资源中心在全省已经有了1171个社区租赁便捷服务点的基础上,开展一项面向全体人民群众,包括老年人、残疾人还有儿童提供的科技型辅具租赁服务。租赁服务可以省去个人的购买负担,让智能化设备以极高的性价比走入“寻常百姓家”。记者 杨易臻 张宣

标签:地图;手语翻译;手语
责编:张静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