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1.jpg
南京市栖霞区:三项举措缓解相对贫困
2021-04-27 09:20:00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讯 “以前总是认为自己没有用,不能出门工作,现在我通过一部手机在家就能赚钱,真是太好了。我非常有信心,我能做到,其他残疾人也一定能做到,希望更多的残疾人朋友加入到创客空间中来。”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龙潭街道怡江苑社区的肢体残疾人潘朝霞的脸上写满了自信。通过免费电商知识培训,潘朝霞成为苏宁易购的网络工作人员和销售员,开展“云客服”和“推客”工作,实现了居家就业,现在每年增收2万余元。

像潘朝霞一样,很多残疾人都想过上自食其力的生活。然而,由于劳动能力受限、受教育程度低等原因,残疾人往往成为贫困程度最深、扶持难度最大、扶贫成果最难巩固的特殊困难群体。对此,南京市栖霞区残联开展以教育扶贫、康复扶贫、就业扶贫等为重点的精准扶贫工作,全方位筑牢残疾人困难群体脱贫网,探索出一条具有栖霞特色的残疾人脱贫之路。2018年底,栖霞区建档立卡困难残疾人486户531人全部脱贫,残疾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

教育扶贫,消除残疾人贫困代际传递

“扶贫要扶智,扶智先扶教”,教育扶贫既可扶知,又可扶智,还可扶志,是扶贫助残、脱贫致富的治本之策,是拔掉穷根、斩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为此,栖霞区残联坚持扶贫同扶智相结合,逐步形成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多层次学生资助体系,确保各项资助政策精准聚焦建档立卡困难家庭学生。2016年以来,向246名残疾学生发放教育专项补贴、助学奖励和补助经费38万余元。同时,栖霞区残联还主动链接爱心企业募集资金,创新发展更具特色的自有品牌和项目活动,对接青年企业家捐赠20万元,精准帮扶36户困难残疾人家庭子女及残疾学生。

为有效解决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就学问题,切实保障每个残疾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栖霞区残联与栖霞区教育局联手,出台了《南京市栖霞区融合教育示范点建设实施意见》,整合全区教育、康复资源,探索构建“资源中心—康复机构—‘残疾人之家’”长期稳定的资源共享机制,逐步形成以融合教育资源中心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基础,以“残疾人之家”融合教育示范点为支撑,以送教上门为补充的多元化融合教育发展格局,为残疾儿童享受正常的教育、康复带来实实在在的福祉。例如,栖霞区燕子矶街道“残疾人之家”积极探索“‘家’校”合作模式,与燕子矶街道中心小学开展融合教育试点,实行“康教结合、以康为主”,为有学习愿望、具备接受教育能力但残疾过重、需要专人护理的适龄儿童提供“上门送教”服务。中心小学安排教师送教,“残疾人之家”按照残疾人日间照料模式提供康复服务,走出了探索融合教育进入“残疾人之家”的第一步。

除此之外,对于无法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的残疾少年,栖霞区残联在“残疾人之家”设立职业教育培训点,将驻地职校资源有效延伸到“残疾人之家”,开展以实用技术为主的职业技能培训,并积极推荐就业,为残疾学生全方位融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康复扶贫,筑牢因残致贫返贫防火墙

康复扶贫属于精准扶贫的一个方面,因残返贫、因残致贫是扶贫硬骨头的主攻方向。近年来,栖霞区残联多策共举,扎实开展康复支持与关怀扶助,切实打好康复扶贫“组合拳”。

康复是生命的重建,是残疾人最直接、最迫切、最现实的需求。为确保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有效落实,切实缓解残疾儿童家庭因残致贫问题,栖霞区残联在全市率先出台了《区政府关于完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实施办法》,在全面摸清残疾儿童底数的基础上,加强制度衔接,做到求助有门、救助及时、不重不漏。栖霞区现有279名残疾儿童享受康复救助政策,实现了0-14岁儿童抢救性康复全覆盖。

为向残疾人提供就近就便的康复服务,解决残疾人康复服务“最后一公里”,栖霞区残联实施残疾人社区和居家康复服务项目。从2015年起,栖霞区残联引进专业社会康复机构,为辖区内的9个街道15个站点40多个社区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提供更为高效的康复服务。针对功能障碍程度较重,不方便出门的部分重度残疾人,栖霞区残联提供上门康复服务,并为家属和照护者开展“家庭照护”培训,以减少日常照护风险的发生。同时,栖霞区残联还联合区卫健委,对辖区内残疾人进行免费体验,对重度残疾人全面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包”,将医疗和康复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在源头上防病控病,有效减少了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发生。

为困难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改造,不仅能方便他们的生活起居,提高生活质量,还能解放原本被占用的家庭劳动力,改善残疾人家庭的经济状况,是助力打赢残疾人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之一。为此,栖霞区残联积极推进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工作,根据残疾人的实际需求,实行“一户一设计”个性化服务,为残疾人家庭修建轮椅坡道、改造坐便器、安装室内外扶手等,实现低收入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全覆盖,帮助更多残疾人重塑人生。例如,栖霞区燕子矶街道石化村的郭锐,先天性脑瘫,双下肢畸形,自出生之日起便无法自行站立与行走,长期以轮椅代步,与母亲居住在栖霞区上城风景小区,虽然在一楼,但因门口有台阶,十年来基本未独立出过家门。栖霞区残联到郭锐家实地勘察,委托专业公司修建了长15米、宽1.5米的无障碍坡道,从家门口一直通到公路。郭锐每天开着电动轮椅车到燕子矶街道“残疾人之家”进行康复训练、辅助性就业,还积极参加栖霞区残联举办的职业技能培训,现已是一名出色的5G人工智能大数据标注员,月均增收500余元,整个人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就业扶贫,增强困难残疾人脱贫底气

“精准扶贫,就业先行”,就业是民生之本,是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也是改善残疾人生活状况,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关键,更是残疾人树立以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信心的重要方式。为此,栖霞区残联通过政策扶持、促进产业带动就业、开展就业创业培训等多项举措,积极创造有利于残疾人困难群体就业的良好环境,让残疾群众通过就业实现致富增收。

针对一些建档立卡残疾人家庭缺技术、缺资金、缺门路又无法外出打工的情况,栖霞区残联为他们量身定做办起了就业扶贫基地,通过引导劳动密集型企业“下乡”,向困难残疾人提供技术含量低、工序简单的就业岗位,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同时,栖霞区残联还制定了稳企稳就业政策,出台了《栖霞区残疾人扶贫基地管理办法》,完善了扶贫基地考核与评估机制,对考核达标的扶贫基地,根据扶贫基地残疾人数,按每人每年3000元标准给予补贴,还给予扶贫基地每年5000元的管理费补贴,辐射带动了周边40余名低收入残疾人灵活就业,月人均增收600余元。

扩大残疾人就业渠道,挖掘潜能是关键。栖霞区残联发挥驻区品牌高校资源优势,建立了“政府主导、企业主体、高校服务”三方联动的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机制,加大互联网助残就业培训力度,重点开展电商技术应用、网络直播技术应用、电信客服素养、大数据标注等培训项目,现有40余名重度残疾人实现“互联网+就业”,走出了一条“互联网+精准扶贫”的有效路径。同时,栖霞区残联还充分发挥江苏省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功能,挖掘和开发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工作岗位,现有976名残疾人实现按比例就业,占就业年龄段内就业人数的56%。

为帮助就业年龄段内有就业意愿但难以进入竞争性劳动力市场的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实现就业,栖霞区残联依托“残疾人之家”的现有基础,成立区级辅助性就业项目资源调配中心,精准对接残疾人需求,开发适合残疾人的就业项目,帮助残疾人实现自身“造血”能力的提升。栖霞区现已建成运营15个“残疾人之家”,安排179名残疾人实现辅助性就业,月人均收入300到500元,解决了最难就业,对家庭帮助最大的人群,已经成为稳就业、促增收的重要渠道。

作者:张辉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残联 

编辑:浦琼月

标签:
责编:浦琼月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