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1.jpg
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构建“四维聚合”思政教育新生态
2025-03-25 10:12: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一年之计在于春”,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举办多场活动,正式拉开了2025年思政大练兵的序幕:3月8日,马院党总支赴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和如皋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纪念馆举行党日活动,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先辈奋斗力量;3月18日,马院分工会举办学非遗制漆扇活动,探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巧妙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创新路径;3月19日,举办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集体备课会,5名来自不同学段的教师展示2025年两会精神一体化融入各门思政课的教学思路;3月22日,学校举办第三届思政课教师教学展示活动,15名中青年教师全力以赴,同台竞技,充分展示了他们饱满的教学热情、深厚的教学功底、良好的教学能力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秉承“以水为脉、向洋而兴、德济四海、船耀五洲”的使命愿景,全力培育服务于“交通、海洋、航运”三大强国战略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坚持守正创新、系统谋划,从铸魂、破局、赋能到拓疆,构建出“四维聚合”思政教育新生态。

擎旗铸魂:绘制党委领航思政教育的“红色”航程

一是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定期前往马克思主义学院召开现场办公会议,深入进行专题研讨。学校党委书记和分管校领导深入了解思政课教学实际情况,针对制约思政课建设的突出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党委领导班子结对联系思政课教师,带头讲授思政课,通过“研究、听课、备课、讲授”四位一体的方式,充分发挥党委在思政教育中的“引航”作用。

二是完善思政课建设保障机制,加大对“大思政课”建设的投入,设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专项经费,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扩大校外实践教学的覆盖面;设立思政课教师专项津贴,优化职称评聘流程,并出台《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教师职称评审细则》等相关文件,为思政课教师的职业发展提供制度“护航”。

三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在党委的高度重视和深切关怀下,马院党总支设立四个党支部,率先在全校实现了“支部建在教研室”。同时精心选拔并配备了博士、副教授等高层次人才,担任教研室主任兼党支部书记,充分发挥他们的双带头人作用,以党建的引擎为业务工作注入持久的“续航”动力。

攻坚破局:打造突出航运办学特色的“蓝海”思政

一是打造“蓝海”思政。我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早在2011年就已提出“专业+思政”教改理念,立足学校航海类人才培养的特殊性积极探索“蓝海”特色思政课,构建航海类“职业法规、职业心理、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四维一体教学改革模式,先后获得2017年、2021年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出版《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四维一体’实践教学教程》教材1部。

二是形成“三尖”课堂。2019年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响应江苏省“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改革要求,对线上教学、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进行全方位改革:成功建设3门省级及2门校级在线开放课程,广泛覆盖至“指尖”课堂。将“专业+思政”优秀做法推广到全校所有专业,并通过“二级学院院长进马院讲专业”、“思政课教师进二级学院讲思政”等互嵌活动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让思政课课堂教学更贴近学生实际成为“心尖”课堂;多样化组织实践教学,除了布置每学期固定的实践教学单元任务,还把思政课开到了实习场所,产生一批“轨道上”“地铁里”“造船车间”的思政课,以及“乡村振兴实践课”等特色化课程,并积极组织师生团队利用暑期赴乡村、企业、工厂、红色场馆等开展各类调研,在“自找苦吃”的实践中延伸“足尖”课堂。

强师赋能:实施构建高质量思政育人体系的“远航”计划

马克思主义学院聚焦高层次人才引育,近年来引进博士5人,培养教授、副教授11人,组建“马克思主义学院科研团队”,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主持省级课题7项,主持编写思政课精品教材4部,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拥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1人、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2人,南通市教学名师1人、市““226高层次人才”3人,学校教学名师、师德标兵各1人。

依据“骨干教师能力提升计划”,精心选拔年轻副教授及优秀青年讲师,组建“马克思主义学院教研团队”,通过跨校研修、挂职锻炼等路径,推动骨干教师在理论阐释、课程思政、社会服务中“挑大梁”。近年来培养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3人,省交通运输厅优秀思政课教师6人、江苏省交通运输系统巾帼建功标兵、青年建功标兵各1人,在“教学—科研—实践”协同发力中实现“骨干扬帆”。

推行‘青蓝工程’计划,确保每位青年教师都能获得一对一导师的指导。借助“名师工作室”“名师工作坊”等平台,充分发挥“名师掌舵”的传帮带作用。配套“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思政课教师教学展示”等成长平台,助力青年教师实现从站上讲台到站稳讲台、再到站好讲台的快速成长。近五年,青年教师获省级教学竞赛一等奖以上7项、二三等奖20余项,“青教启航”展现出思政教育新生代的蓬勃活力。

拓疆育人:服务政、行、企、校彰显“灯塔”效应

理想“能达”:牵头成立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联合教育主管部门、教研机构和共同体内各学段共18所学校,构建“活动联办、课题联手、阵地联建、资源联推、队伍联育”的“五联”活动范式,创建理想“能达”活动品牌,举办的一体化建设活动被多家媒体转载,推动思政教育纵向衔接、横向贯通。

学贯“东西”:与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建立共建机制,通过共建虚拟教研室、远程同步课堂等方式输送优质教学资源,连续两年选派2名骨干教师赴新疆开展3至6个月的驻校指导,两院联手组建团队参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获得一等奖优异成绩并入围国赛。

走进“政行企社”:近年来思政课教师持续为交通运输行业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送理论上门,开展理论宣讲40余场,为京杭运河江苏省交通运输厅苏北航务管理处开设培训班2个;与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宣传部签订共建协议,每年完成网络舆情上报1000余次、理论宣讲与培训20多场,在开发区基层街道社区开展宣讲30多场,宣讲覆盖约6000人次。

站在新起点,该校将深入推进“大思政课”综合改革,明确“五个一”发展新坐标:即建设一个国家级职业教育思政课虚拟教研室、打造一批产教深度融合的思政实践教学基地、培育一支具有工匠精神的思政教学创新团队、形成一套可复制推广的高职思政育人标准、建成一个服务行业和区域发展的思想文化智库。着力构建具有高职辨识度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范式,为培养新时代大国工匠筑牢思想根基。(赵小青 林彬)

标签:
责编:梅源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