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姜堰区张甸镇张前村的田间地头传来阵阵欢声笑语,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来自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等国的十余名留学生,在藤蔓交织的瓜蒌地躬身实践,在智慧大棚聆听数据,更在甸上人家直播间化身“国际”主播,为张前村土特产插上“云翅膀”。这场“土洋碰撞”的研学之旅,让乡村振兴的故事有了国际的表达。
在藤蔓交错的瓜蒌种植基地,留学生们褪去“旁观者”身份,化身“新农人”参与育肥扶苗实践。基地负责人乔红昇手持青翠瓜蒌苗,为国际学子答疑:“这颗药用瓜蒌全身都是宝——籽粒可制养生零食,果皮根茎能入中药,市场效益可观。”来自印尼的爱莎边品尝瓜蒌籽边惊叹,当得知五六月份将迎来花果盛景,留学生们纷纷预约观景,要用镜头记录瓜蒌的生长之美。
走进智能温室,农业园负责人陈华健围绕生态种养、滴水灌溉和机械化生产,向留学生们介绍了张前蔬菜的绿色种植方法,让国际学子耳目一新。在农业园的蔬菜大棚内,亲眼见证有机肥替代化肥、生物防治取代农药的绿色实践,既保障了蔬菜品质,又契合了市场的发展趋势。留学生瑞思感慨道:“在大棚里,我看到了传统与科技的融合,智能大棚的滴灌、控温系统,让我真正感受到了智慧的力量和学习的意义!”
在甸上人家直播基地,张前党总支书记林晶晶用通俗的语言向留学生们讲解了本地特色小杂粮从生长周期到食用方法,印尼姑娘朋甜对藜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手持藜麦产品,观看短视频讲述藜麦“从田间到舌尖”的故事。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园林园艺学院作物生产与植物保护教研室主任董灿兴表示,这场研学是行走的教科书,张前村提供了鲜活的乡村振兴案例,学生们通过参与劳动现场感受真实的生产管理场景,认识现代农业生产所应用的智能化设施,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现代农业美好的前景,更加珍惜当前的优越的学习条件。通过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帮助学生提高其专业技能,为将来实习就业打下良好基础。(林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