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加速推进、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理念的转变升级,人们开始厌倦“赶场式”旅游,渴望用沉浸式的体验替代走马观花的仓促。如何让游客在句容“慢下来”,享受“慢时光”?
近年来,句容市充分挖掘利用独特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生态优势,成为长三角地区颇具吸引力的“山水田园福地”,连续8年入选“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进一步加强全市文旅资源深度整合、高度融合,制订完善长远发展规划,科学设计旅游功能布局,实现资源统筹协调、产业互补联动,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过度内耗。同时,高位统筹进行政策、土地、项目、资金等资源配置,为文旅产业发展提供要素保障和支撑。
句容境内高速公路和国省干道四通八达,随着高铁、地铁的开通,缩短了时空距离,扩大了客源市场。要依托交通枢纽中心句容站,打造旅游服务中心,配备专业工作人员,为游客提供游玩指南、交通出行、餐饮住宿等全方位信息咨询和服务。同时,在各旅游景点发放全市旅游地图,引导游客出行,畅游句容;立足“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探索实行全市旅游“一票通”、“车票+门票+酒店”一站式服务;策划各类文旅活动,创新旅游产品和活动形式,通过活动来吸引人、留住人。
深挖文化内涵,让情绪价值“拉满”。打造“沉浸式体验”,让游客“入戏”。通过采取“实景演艺+互动体验”等方式,小成本打造一些沉浸式旅游场景,让游客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以沉浸式体验满足游客的情绪价值,为品质体验和享受“买单”。
变“旅游为旅行”,用文化“润心”。旅游不仅仅是登山观景,旅游是载体,文化才是灵魂。近年来,招引落户了樱花园、伏热花海等项目,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游玩打卡;利用茅山新四军纪念馆等红色资源,开展红色教育,传承革命精神;依托草莓、葡萄等应时鲜果,策划开展惠农帮售活动,实现从“路边叫卖”到“休闲采摘”的华丽转变。可以结合句容本地的历史传说、诗词歌赋,打造一条文化气息浓厚的旅游线路,跟着诗词去旅行、跟着传说去打卡。加强农耕文化、乡风民俗的挖掘传承,如可以将果园、花园、茶园等农业资源升级为“田园生活馆”,设计“半日农事+半日手作”体验套餐。
点亮“夜游经济”,丰业态“留人”。目前句容拥有8个3A级以上景区外,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1个、重点村1个,省级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村5个,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省星级乡村旅游区35个。立足优势,不断完善服务体系,打造有特色、成规模、上档次的夜景、夜市等,吸引游客过夜。同时,围绕“两山三湖”文旅资源,加大夜间产业、夜游项目的招引和打造力度,按照“一街一品、一店一特”进行整体打造,丰富夜游业态,给游客多种夜游体验。
完善基础配套,让旅游体验“倍增”。完善交通路网体系,配套旅游标识系统,增强景点的连通性,构建“快进慢游”体系。借鉴溧阳一号公路做法,合理规划驿站、观景台、服务点等,打通景点“毛细血管”,在丰富旅游体验的同时,为游客提供便利;优化城乡公交布局,探索拓展“门到门”“点对点”旅游专线,根据客流情况动态调整班次,在旅游旺季适当延长城乡公交、景区公交晚间运营时间,拉长游客旅游时长;完善旅游配套设施,逐步完善景区停车场、充电桩、休息区、卫生间等公共配套设施,小成本提升“吃、住、行、游、购、娱”配套服务水平,尽可能缓解高峰时期车位、餐位、厕位“一位难求”现象,让游客吃住放心、流连忘返。(徐全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