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泰州医药高新区(高港区)牢固树立机构编制工作鲜明基层导向,聚焦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等突出问题,以“三转”破题,强化编制资源保障,优化机构职能体系,细化职责任务分工,持续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一是推动“固化资源”转为“流动资源”。紧紧围绕机构编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灵活调配机构编制资源,充分发挥机构编制资源的最大效能。一方面,纾解基层一线用编困难,出台《行政事业编制“周转池”实施办法》,建立镇街行政事业编制“周转池”,构筑基层一线编制保障新机制。另一方面,加大编制倾斜力度,基层机构改革以来,共向镇街下放行政事业编制36名,下达空编使用计划61名,下沉城管、水利、市场、司法、畜牧等领域派驻机构人员230余名,实行派驻人员由区级部门和镇街双重管理,不断充实基层一线工作力量。
二是推动“要我负责”转为“我能负责”。从基层实际出发,直面一线难题,积极培育基层干部“我能负责”的主动担当精神。一方面,优化职能体系。围绕中心任务,构建“大党建”、“大协调”、“大经济”、“大民生”、“大平安”职能体系,将镇街机构综合设置为7-9个职能机构。同时明确“镇街不设议事协调机构,现有议事协调机构全部撤销”,努力在体制机制上保障“组织为干部担当、干部为事业担当”良性互动,激发干部队伍活力、提升工作效能。另一方面,开展镇街专题培训。机构改革后,协调开展基层综合执法培训、镇街履职清单等各类培训,切实增强基层干部“我能负责”的底气。
三是推动“粗放管理”转为“精细服务”。研究制定《镇街人员岗位管理办法》,建立岗位管理制度,综合配置工作力量。一方面,明晰工作职责,制定《镇街人员岗位指导目录》,以“三定”规定、权责清单为依据,将各职能机构承担的主要职责进行细化和延伸,并分解落实到不同岗位,细化工作责任、明确服务流程。另一方面,统筹配置人员力量,推进行政事业人员、辅助性岗位人员等统一纳入岗位管理, 实现“编、人、事”全链条管理,优化基层治理服务效能。(赵聪聪 蒋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