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当我们沉浸在国泰民安幸福生活之中,始终不能忘记这些人,他们为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人民的翻身,冒着枪林弹雨,英勇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东台市五烈镇联窑村(原廉贻镇南于村),就有这么一家人,祖孙三代,投身抗战,捐躯卫国的英雄事迹广为传颂。他们敢于斗争、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一直激励着后人。
王敖昌原是地理先生,勤奋好学,思维慎密,待人谦虚,在群众中有一定威望,因受革命思想熏陶,成为一名坚强的革命者。1940年夏,担任兴化县第四区景于乡乡长。1941年8月16日组织联庄会(以自然村庄组织的群众性抗日组织)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斗争,涉及景于等3个乡40多个村庄数千名群众参与,属于一次特大规模群众性抗日行动。当天夜里,他写信与附近的新四军联系,准备伏击日寇、伪军。但因当时敌人封锁得非常严密,关卡多,搜查紧,送信途中危险系数非常大,王熬昌的父亲王凤仪毅然接受送信的任务,连夜出发,不幸在途中遇到敌人的巡逻队追赶,在泅渡南于马大河时最终沉没水中。若有一座桥,信可达,人可生。
王敖昌发现父亲没有回来,估计途中遭遇不测,便派人化装分头沿路寻找,发现父亲已经不幸溺水身亡。这时敌人也在追查夜间巡逻队碰到的可疑人员身份,了解到正是王熬昌的父亲。很快,敌人掌握到王敖昌系共产党员担任景于乡乡长的情报后,认为王凤仪夜间外出很可能是与新四军联系的。8月18日,天刚蒙蒙亮,20多个日寇、伪军向景于乡南于村出发,想乘王敖昌为其父亲办理丧事之际,活捉王熬昌。王熬昌得知消息后,迅速向北撤离,奔向新四军驻地兴化县戴窑镇北边的东古庄,在路上遇到兴化县独立团的岗哨,由于外面下着大雾,独立团的口令刚换,口令不对,被岗哨士兵误解开枪误伤致死。事后,上级机关追认其为革命烈士。中共兴化县委书记李华楷主持召开追悼会,合塔区各乡干部参会,会上任命王敖昌长子王锦章为挺进大队大队长。
王敖昌次子王国章决心继承祖父和父亲的遗志,积极要求参加抗日斗争,1941年11月,经组织批准,年仅15岁的王国章加入到兴化县独立团,由于表现突出,不久担任文书,1943年2月,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调到中共兴化县合塔区委任秘书。1944年12月,合塔区委机关驻在祁东舍,被盘踞在大丰白驹的日寇、伪军“下乡”扫荡时包围。王国章在掩护领导安全突围中光荣牺牲,当时只有18岁,后来组织上批准王国章为革命烈士。在南于村,还有胥瑞根、王志海、王余九等3位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中光荣献身的革命烈士。

王凤仪祖孙三代,虽然离开我们80多年了,但家乡人民没有忘记,也永远不会忘记他们,每年清明节,建党节都有老师学生、党员群众前来扫墓,聆听英雄事迹介绍,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继承先烈遗志,传承红色基因,永葆革命精神,致力改变家乡面貌。南于村地处堤西,河沟交错,水网密布。新中国成立前,全村一庄两舍没有一座桥梁,出门靠船,下田摆渡。如果当时南于马大河上能有一座桥,王凤仪也不致于泅渡牺牲。新中国成立后,家乡群众捐出房前屋后的树木,在南于马大河架起了第一座简易的木桥,走在桥上虽然一步三晃,但总比没桥好啊。后来在村舍之间建起木桥。但由于河多桥少,依然靠船。1962年,东台县交通局在南于马大河上试造了一座1.3米宽,42米长的横板式水泥桥,为全县在水网地区推广建造水泥桥获取技术参数和经验。随着一座座水泥桥或砖拱桥的应运而生,木桥不再受宠。不管刮风下雨,再也不用受惊害怕啦!但由于河道紧挨,资金紧张,材料紧缺,不少地方下田依然摆渡过河,直到八十年代初,水泥桥逐步取代摆渡。用船过河成为历史。
随着农村改革发展的深入,经济实力的增强和科技不断进步,1998年,经历村村通公路高潮的掀起,南于人抓住机遇,建成一条1.3公里长、3米宽的砂石公路,并建成7座公路桥,接通东廉公路。2004年,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建成5米宽水泥路,对公路桥梁重新改造成载重桥。2017年、2023年两期国家高标准农田基本建设工程落户南于,农田之间均建造4米宽的水泥路,载重10吨以上的水泥桥,就连几亩田的四面环水的垛田,也建成水泥桥,通上水泥路,农机作业不再受阻,村公路两侧安装了路灯,群众夜间走路不再摸黑。

南于这片英雄土地,红色血脉历久弥新,南于人深知不忘初心才能创造未来,铭记先烈才能永不忘本,红色种子在南于生根发芽,成为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如今,南于马大河涛声依旧,河水日夜奔流不息,携着星光奔向大海,仿佛八十年前那封未达的信笺,终于抵达了浩瀚的黎明。当下的南于,不仅路桥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各行各业焕然一新,农业结构合理、高产优质,产业项目优化、提质增效,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交通水陆便捷、四通八达,环境天蓝水绿、美丽宜居,生活幸福美满、物阜民丰,人民安居乐业、笑逐颜开,这一切的一切,皆是革命先烈们用热血和生命铸就了今日和平繁荣的基石,而家乡人民以实干担当续写红色篇章,正是对英魂最深切的告慰和最好的报答!(作者系五烈镇老区建设促进分会杨春迎、杨庆云、何国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