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讯 “十三五”以来,滨海县始终把残疾人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不断提高服务残疾人的能力和水平,全县残疾人生活环境持续改善,参与社会生活能力明显增强,全社会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氛围日趋浓厚,残疾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滨海的助残惠残做法先后被学习强国、央广网、江苏卫视、交汇点新闻、扬子晚报、现代快报等多家国家、省、市媒体宣传报道。

一、强化要素保障,将残疾人工作摆上重要位置。一是思想高度重视。滨海县现有残疾人7.7万名,占全县总人口的6.4%,涉及近五分之一家庭。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工作,坚持将残疾人工作作为履职尽责的必然要求,作为以人民为中心,提升民生福祉的重要内容,把做好残疾人工作作为提高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抓手,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高质量发展要求。县委常委会议、县政府常务会议对残联改革任务落实、残疾人居家托养、县残疾人托养和康复中心建设等事项及时会办研究,保证重点工作落实无阻隔;无障碍城市创建纳入今年全县“两重一实”民生实事项目;县深改组会议专题听取县残联改革工作情况汇报,制定出台《滨海县残疾人联合会改革实施方案》(滨办发〔2020)65号);县政府每年年初召开全县残疾人工作会议,落实省市残疾人工作要求,部署全县残疾人工作任务。二是强化要素保障。县委、县政府不断加大残疾人事业发展人财物等要素保障力度。县财政每年残疾人经费近1.2亿元,其中两项补助1亿元,残疾人工作经费2000万元,投入5020万元,新建占地20.03亩、建筑面积1720平米的残疾人托养和康复中心。目前主体工程已经竣工,正在进行内部装修和附属工程建设,预计11月底竣工,春节后投入运行。运行后可以接纳300个自闭症、唐氏综合征、脑瘫、肢体、智力、视力等孩子的康复,为200名残疾人提供托养服务;全县残疾人之家等硬件设施建设60多亩土地指标全部保障到位,去年建成投用 “残疾人之家”6个,在建3个,即将建设6个;全县残疾人工作者近400人,2020年,县编办增加县残联机关行政编制2名,全县17个镇区、街道均设立残联专职理事长,同时聘用残疾人专职委员22名,全县300个村(社区)均成立残疾人协会。2021年按照省残联和人社厅的通知要求,在全县困难就业群体重开展残疾人之家管理员公益性岗位的招聘工作,招录到的23人有残疾人,有退伍军人、有4050人员,总体文化素质较高。三是凝聚工作合力。成立全县残疾人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落实各镇区、街道残疾人工作主体责任和县各相关部门配合责任,合力推动惠残助残政策落实、就业教育、权益维护、无障碍设施建设等。同时,突出扶残助残先进事迹宣传,在全社会弘扬扶残助残、团结友爱的传统美德;加强社会助残队伍建设,现有助残志愿者200多名,引导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参与支持助残事业。在刚结束的九九公益活动中,滨海县募集助残资金44万元,其中腾讯配捐5万元,盐城第一、全省前列。联合滨海农商行启动实施“滨海农商银行助残圆梦公益行动”,每年向残疾人和经济困难残疾人家庭的新入学大学生赞助5000元,人人理解、关心、关爱残疾群众的良好氛围已经形成。

二、坚持目标引领,重点工作稳步向前
针对听力障碍儿童人工耳蜗升级费用昂贵的实际,在全省率先出台《残疾儿童人工耳蜗升级费用救助实施方案》,规定升级费用由县医保和残联各承担45%,个人仅需承担10%,实行一个窗口一次性办结,大大减轻了残疾孩子家庭的经济压力。在全市率先启动无障碍城市创建工作,列为县委县政府2021年度为民办实事项目,2021年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500户,全市第一,建成20个小区残疾人辅具租借站,创全市唯一。组建助残志愿者服务队,2020年九九公益活动捐款,列全市第一,全省第三。今年以来,我们紧紧围绕省市工作任务,围绕中心谋重点,服务大局争作为,努力争取“十四五”开门红。一是扎实推进残疾人证“跨省通办”工作。印发《关于全面开展残疾人证“跨省通办”工作的通知》,对跨省通办工作的意义、方法步骤、操作要求等进行明确,加强镇、村和企业宣传,为政策顺利实施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组织开展经办人员培训班,准确掌握办理规范和工作要求,提高办件效率,缩短办证时间,材料收齐告知由3个工作日压缩至1个工作日,录入系统并完成公示由10个工作日压缩至7个工作日,审批并印制残疾人证由7个工作日压缩至3个工作日。目前,我县已办结“跨省通办”业务11人次,其中残疾人证迁移9人、新办证1人、换领证1人。二是全面开展残疾人证专项治理工作。2019年,我县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对“假、错、空”证进行清理,做法被市残联转发。今年6月省市专项清理工作启动以来,我县立即行动部署,重点清查持证等级与残疾体征不符人员、持证但不具备残疾体征人员、死亡但尚未从我县系统销籍持证人员。

截至目前,共注销3年内死亡残疾人证1658本、失联残疾人证86本,对65名被举报对象进行重新评定。为6200余人10年到期重新评定换证,其中65人从重残降为轻残,35人不符合残疾标准被注销残疾人证。三是规范优化核证发证工作。在全市率先提出残疾人证核发“八步清”工作法:即个人申报、村组评议、镇区初审、县级复核、专家鉴定、结果公示、档案留存、疑问复评等八个步骤的每一步事项明、权责清;等级鉴定“七个一”工作法:一次症状自述、一份诚信承诺、一次民主评议、一回登门核查、一份医学鉴定、一次待遇核查、一墙待遇公示;残疾人证管理“六必查”工作法:人民来信必查、年检疑似必查、民政反馈必查、2年未见必查、一户多残必查、就业年龄段必查。继续推广异地调用专家做法,现场架设网络屏蔽仪器,全程录像,并邀请纪委监委派驻组嵌入式监督,真正做到办证环境风清气正、评残结果更加规范、核管水平明显提高。

三、聚焦残联改革,队伍建设夯实根基
根据省、市残联改革工作要求,我县早启动早部署,在组织学习、认真调研和召开座谈会的基础上,从加强党的领导、加强基层组织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滨海县残联改革实施草案。县深改组会议专题听取县残联改革工作情况汇报,制定出台《滨海县残疾人联合会改革实施方案》(滨办发〔2020)65号)。一是加强党对残疾人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残疾人工作领导体制,在全县残联改革方案没有出台前,就成立滨海县残联党组,明确党组书记1名、党组成员2名。二是加强残联机关干部队伍建设。增核县残联机关行政编制2名,残联成立31年来,首次有3名同志被提拔重用,其中1名同志被明确为四级调研员、1名同志走上了乡科级领导岗位,1名同志被重用为党组成员。2021年,从外系统交流进1名中层正职,新招录公务员1名。三是加强基层残疾人组织体系建设。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村(社区)残疾人协会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滨海县残疾人专职委员队伍建设管理办法》、《滨海县镇(区、街道)残疾人专职委员薪酬及福利发放实施办法》等文件,全县300个村(社区)均成立残疾人协会,健全和完善了基层残疾人工作网络,规范了残疾人专职委员岗位职责、选拔聘用条件流程及晋升退出机制,实现专职委员薪酬待遇与学历、职称、工作绩效等挂钩,全面完成省、市部署的残联改革任务,做法得到省残联理事长万力的充分肯定。抓住乡镇执法力量改革的契机,为所有镇(区、街道)配齐配全残联理事长,且规定残联理事长职位独立,不与其他岗位合并,理事长享受镇(区、街道)政府中层正职待遇,为残疾人工作的正常运转提供了组织保障。四是强化队伍的培训和考核。镇区残联理事长配备到位后,立即组织培训班,对残联承担的残疾等级鉴定标准和程序、残疾人证年审、辅助器具适配、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残疾儿童康复和精神病人免费服药、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残疾人之家运行管理残疾人文化体育、残疾人权利维护等重点工作进行培训,组织参训人员去阜宁、连云港赣榆、上海嘉定阳光天地等残疾人康复托养场所考察学习,增强他们的岗位荣誉感和责任感,提高他们的履职能力。将残疾人工作列入镇区绩效考核民生工作子项目中,出台了详细的考核细则,形成了比学赶超、进位争先的干事创业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