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1.jpg
闻“汛”而动,“红马甲”再显志愿之城力量
2020-07-22 10:22:00  来源:南京日报  
1
听新闻

大堤上、江河旁,随处可见“红马甲”“红袖章”的身影。他们或冲在一线,扛沙袋、搭堤防,成为防汛抢险的重要力量;或守护后方做好保障,让前方的“战士”吃饱穿暖,不必瞻前顾后;又或者,他们是日夜不休、巡防值守的一员……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南京志愿者,面对南京梅雨期长时间、大规模降水,他们无需召唤,汛情就是集结号;他们携手向前,无私奉献,在防汛一线搭起一道力量之墙。

青年志愿者:闻“汛”而动,共筑青春堤坝

大半个月来,雨花台区能仁里社区居民郭建宽几乎没有睡过几个好觉,他是社区青年防汛志愿者中的一员,白天巡查、晚上守夜成了家常便饭。

7月15日晚,天降大雨,他巡逻至雨花西路,发现慢车道上积水渐渐涨了起来。郭建宽拿起撬棍,将窨井盖撬起,让水下得更快一点,还在旁边放上警示标牌。16日凌晨零点08分,一位路人经过,用手机拍下深夜忙碌的志愿者,发到网上,网友们纷纷点赞。

江宁汤山街道上峰社区早在今年6月初就开始招募青年防汛志愿者,很快,30多人报了名,居民王鑫就是其中一员。

上峰社区有多处水域,只要下大雨,从上游冲下来的枯枝落叶很容易堆积在涵洞口等处,影响水流通行,但不少涵洞口位置狭窄,只能靠人力清理,王鑫和他的志愿者同伴们二话不说,跳进及腹深的河里,淋着雨、弯着腰清理出杂物,在水里一泡就是几个小时,衣服常常从早到晚都是湿的。

“我还年轻,我不做谁做?”采访时,他笑着对记者说。

因为年轻而“肆意”奉献的“后浪”们还有很多。“作为一个90后的后浪,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在需要我们的时候勇敢站出来,奉献自己的微薄力量。”26岁的刘智洋在守了两天江堤后,写下这段文字,这不仅是他的感想,更体现出南京的年轻人面对社会需要时的责任与担当。

团旗在抗洪一线飘扬,越来越多的青年闻“汛”而动。记者昨从南京团市委了解到,进入汛期后,南京市开始招募青年防汛志愿者,如今已有万余名青年主动报名,走上防汛一线,共筑青春堤坝。

社区护堤人: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红马甲”

李萍是土生土长的横溪丹阳人,1972年,刚满18岁的她在农业生产工作中表现突出,还与其他12名姑娘一起,先后参与了泗陇、东山洼、明景寺、秦淮新河、土桥句容河的挑水库工程,被称为“十三铁娘子”,成为当时丹阳劳动生产“半边天”。

一晃48年过去,曾经的筑堤人成了如今的护堤人。“前段时间我看到丹阳河水位上涨得很厉害,心里很担心,所以就和我们社区的志愿者一起开始巡河,观察水情,清理堤坝上的垃圾,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李萍说,真正辛苦的是那些24小时值守圩堤的工作人员。她和其他巾帼志愿者一道,为一线防汛工作人员送去生活用品。6月20日以来,她们已经在大堤上巡查了近30天。

在江宁区禄口街道陆纲社区,有一位“80后”退役军人谢俊虎,主动到社区报到要求参加防汛。河堤加固期间,他在一线扛了300余袋沙包,还主动向社区捐赠5顶帐篷,20余箱方便面。其实,谢俊虎家里并不富裕,他2006年12月退伍时坚持自谋职业,目前主要以修电瓶车为收入来源;妻子在家照看上小学的孩子,没有工作。谢俊虎不但从未向社区反映自己的困难,白天空余时间还积极参加社区防疫值守,晚上到大堤巡防,以实际行动展现新时代军人“退伍不褪色”。

汛情就是集结令,志愿之城显合力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志愿者,在南京这座志愿之城里,志愿者主动请缨、合力前行已经成为城市文明精神的注脚。

早在1993年,南京就推出了志愿者行动;2005年,《南京市志愿服务条例》颁布,南京成为全国第一个对志愿者行动立法的省会城市。

2014年在南京举办的第二届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让青奥志愿者“小青柠”走向世界,成为南京乃至全中国的一张“最美名片”。

2015年以来,南京公共文明引导志愿服务队志愿者郑宪民、南京市保护虎凤蝶环保志愿服务行动等多个志愿服务先进典型获得全国“四个100”荣誉称号。

2019年,全市实名注册志愿者299.85万人,年度有服务记录注册志愿者169.24万人、占常住人口比例超过15.41%。“志愿之城”建设夯实制度化基础,志愿服务实现全域全覆盖,“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已经成为南京人的共识。记者张源源王茸

标签:
责编:张静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