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1.jpg
江苏启动专项救助 让流浪露宿人员安全过冬
2020-12-17 08:25:00  来源:新华日报  
1
听新闻

这两天,全省多地最低气温降到零摄氏度以下。省民政厅下发通知,开展“传递温暖 送去关爱”专项救助行动,让露宿人员得到及时救助、安全过冬。工棚、桥梁、涵洞、车站、城乡接合部等区域是民政、公安等多部门重点巡查地域,市民如发现流浪乞讨人员,请报警或拨打当地社会救助管理站电话。

24小时专人接受求助

“大爷,天太冷了,去救助站洗个热水澡吧,有热菜热饭,还可以帮忙买票回家。”在南京站广场售票大厅门口,南京市社会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发现了一名留宿售票厅的老人,劝说其接受救助。在老人表示拒绝后,救助人员将御寒棉服留给老人,并留下联络卡,叮嘱他有事打电话,附近就有救助专用车接送。

南京市救助站负责人杜彬介绍,连日来,他们联合公安、城管、卫健委等部门,重点对辖区内广场、公园、车站、桥梁涵洞、工地等区域展开多频次排查。发现危重病人、疑似精神障碍患者,及时送定点医院救治;不愿进站接受救助的,发放口罩、棉衣、棉被及食品,并留下联络卡。

近几年,我省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数量逐年递减,过去3年分别救助了5.1万人次、4.2万人次和3.6万人次。根据省民政厅要求,今冬专项救助期间,要建立四级救助网络,统筹各级各部门力量,实现街面巡查全天候、广覆盖,确保流浪乞讨人员能够第一时间被发现、被救助,确保不发生冻饿死伤等极端事件。

全省15家救助站承诺,24小时有专人在岗值班接待,求助热线24小时畅通,救助专用车辆24小时备勤,确保随时救助应急响应。

智慧寻亲助流浪者回家

去年我省对长期滞留、很难找到家的群众实施精准甄别,全省共寻亲成功4380人次。

上个月,走失12年的小丽(化名)回家了。小丽走失时女儿才6岁,如今已经上大学。小丽寻亲成功,离不开先进的“智慧”方法。

2008年4月,南京市救助站接收了一名患有精神障碍的流浪女子。该女子基本不说话,工作人员多方查找其信息,一直没有线索。2009年8月,根据政策,救助站将其安置在南京点将台社会福利院。这名女子就是小丽,她在福利院一住就是12年。

尽管安置了,救助站却始终没有放弃为小丽找家。2020年10月,寻亲人员在信息“再梳理”时发现,按照推算,小丽应该办理过二代身份证。当年因为技术手段相对单一,无法比对,如今能否再进行一次人脸识别比对?工作人员当即函请安徽省定远县公安局马义民工作室进行人脸识别比对。

没过多久,马义民工作室传来好消息,沭阳县一女子高度疑似。救助站立即与疑似女子的家人联系,所有信息全部吻合。11月18日一大早,救助站护送小组从福利院接上小丽,送她踏上回家的路。小丽丈夫回忆,妻子生孩子后突患精神疾病。2008年他带着小丽去南京打工,后来小丽在南京走失,多方寻找无果。

南京救助站寻亲队员曾建强介绍,这批“再梳理”很有成效,已为10名安置对象找到家。

随着智慧寻亲服务的深化,全省各地民政部门都在与公安机关合作,综合运用人口管理信息系统、DNA鉴定、人脸识别等技术,第一时间进行信息比对。通过全国救助寻亲网、“头条寻人”以及社会爱心寻亲平台,各地运用语言学、心理学和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帮助滞留人员回归家庭。

常态化回访减少重复流浪

虽然身份甄别手段日益先进,但各救助站每年还是会有一批长期滞留人员无法找到亲属。对此,各地探索转变救助方式,对滞留超过3个月仍无法查明身份信息的救助对象进行就地安置,户口登记到公办福利机构。落户安置,是将流浪乞讨人员纳入社保体系,帮助其摆脱生存困境的重要环节。去年,全省安置这类人员490名。

减少重复流浪,还需在源头治理上下功夫。据悉,各流出地救助管理机构将建立完善流浪乞讨返乡人员信息台账,把有关情况及时通报当地乡镇、街道。民政部门将符合条件的返乡对象纳入特困、低保等救助范围,落实“单人保”政策。

此次专项行动还要求,春节前各救助站要对送返人员进行一次大回访,对未成年人回访率要达到100%。通过回访,了解其家庭状况,确实存在生产、生活及基本医疗保障方面困难的,协调当地乡镇、街道及相关部门按照政策予以帮扶,避免其陷入重复流浪的困境。(唐 悦)

标签:
责编:张静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