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1.jpg
一笔一画记录留守儿童校外辅导站点点滴滴
2021-09-09 08:29:00  来源:金山网  
1
听新闻

在丹徒上党镇其一村留守儿童校外辅导站,精心保存着25本小报。这些小报都是由曾经从事美术教学的退休老教师潘敖寿一笔一画手写、手绘而成。其中一本“其一村校外辅导站活动记录”记录了辅导站数百次活动的情况。在这25本小报背后,是20年来以老党员为首的其一村“五老”们的不变初心。

给留守儿童

增加一个温暖的家

“2002年我从中华路小学退休后回到潘甲村,暑假的时候,村里一些老人把孩子送到我家来,让我帮忙看看作业。”就这样,今年80岁的潘敖寿成了其一村儿童校外辅导站的“创始人”之一。

潘甲村是地处茅山老区的上党镇其一村辖下的一个自然村。2002年的时候,全村近半数人口外出打工。长时间以来,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隔代教育”下,“贪玩、爱惹事”成了一些留守儿童身上隐形的标签,尤其是寒暑假期间,孩子们更是处于“疯玩”状态,碰到学习上的难题,家里老人往往也是束手无策。“小孩子作业不会做,急得直哭,爷爷奶奶们就把孩子领到我家来。一开始三四个,后来最多的时候有十几个孩子。”潘敖寿说。

孩子们的校外教育问题也被村里的潘美仁(已逝)、潘煜明、潘松根等老党员注意到。经过反复研究,他们决定成立一个义务看管孩子的校外辅导机构。同年,由老党员潘美仁、潘松根以及退休教师潘敖寿自发组建的潘甲校外辅导站在潘美仁家中成立。不久后,又由村委会出资租用民房,修建了一间50平方米的“教室”,潘甲村留守儿童校外辅导站正式“挂牌”,留守儿童们有了另一个温暖的家。

在其一村老书记何昌义的推动下,其一村又在上份、下份、后份分别成立三个留守儿童校外辅导站,并组建了一支以老党员、退休老教师为主力的“辅导员团队”。

老党员何振家曾是一名地质勘探科研人员,退休在家后也来到了辅导站。“作为一名老党员,退休后还能为家乡的孩子们做一点事,给他们的成长提供一点帮助,我和其他人一样,都觉得很充实、很有意义。”

为了更好地关爱这些留守儿童,其一村又于2003年成立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由村委会书记担任主任,已经退休的老书记何昌义负责具体工作。

“村校联办”

跟上时代“脚步”

何昌义告诉记者,校外辅导站经历了几次升级。2009年,由村委会出资,建设了一栋300余平方米的文化活动中心,将四个片区辅导站集中至中心;2013年,文化活动中心再次“扩容”为两层共600多平方米的独门独院,辅导室、图书室、电子阅览室、文体活动室、烈士事迹展览室、多媒体功能培训室等配置齐全,藏书近5000册,各种文体器材十几种,还建有篮球场、健身园、乡村大舞台等3000多平方米的室外场地。

硬件提升了,软件也不能落下。何昌义主动带领辅导站与江苏大学等多所院校共建,“村校联办”引来了强有力的师资“外援”。

2009年,江苏大学关工委、流体中心与其一村签订共建协议。十余年来,江苏大学流体中心的志愿者,每隔一个周末就会来到其一村,为这里的留守儿童举办文化课辅导、科普教育、文学艺术兴趣培养;到了各种节日期间,还会组织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此后,“外援”团队不断扩大,江苏科技大学、南京工程学院、南京农业大学、镇江高等专科学校等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纷纷加入,实现了高素质人才推动下的留守儿童教育。

曾经从事美术教学的潘敖寿用手绘小报记录下了辅导站的日常。除了“其一村校外辅导站活动记录”,潘敖寿还为所有参与的高校手绘了独立的活动小报,加上“其一村烈士故事”等“专题小报”。久而久之,便积攒了25本。

让孩子在

红色村里健康成长

传授知识的同时,老党员们没有忘记孩子们的德育教育。其一村以革命烈士何其一命名,村旁的上党镇烈士陵园里安葬有72位烈士。每年清明节,老党员们都会带着孩子们来祭扫,讲述烈士的故事,并将本村8位烈士的故事编印成册,让孩子们在红色村里健康成长。

即将升入初中的笑笑已经连续六年参加村里的留守儿童校外辅导站活动。笑笑的爸爸何先生告诉记者,孩子特别喜欢去辅导站,“她说在那儿好玩、有意思、长见识”。

辅导站的运行需要资金,从最初的建房、硬件设施到平时活动所需经费、日常水电费用等都需要钱。运作资金大部分来自村委会以及当地爱心人士的资助。不过,辅导站也难免遇到“捉襟见肘”的情况,每每此时,这些老党员、老教师就会自掏腰包。何昌义每年向辅导站提供运作资金,还常常让儿子献爱心。其他人每年也会拿出几百、数千不等。20年来,全村十几名贫困生没有一个因贫失学辍学。“到底在辅导站投入了多少资金我们没有算过,但看着孩子们个个健康成长、根正苗红就是最大的成就。”何昌义说。

据统计,20年来,在其一村校外辅导站的“滋养”中走出去的孩子已经超过400名。(朱秋霞 陈舒萍)

标签:
责编:张静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