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1.jpg
淮安市残联:高质量推进残疾人同步小康进程
2021-09-16 11:02: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讯 “十三五”以来,淮安市委市政府始终将残疾人事业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同频共振,创新工作方法,完善残疾人工作机制,有效搭建工作平台,残疾人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全市3.58万名“建档立卡”残疾人全部脱贫;城乡一体的残疾人救助机制基本建立;以康复中心、托养中心为示范,以基层“残疾人之家”、就业基地和康复机构为骨干,以“送教上门”“居家照护”等个性化服务为延伸的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得到较好满足。根据省政府研究室、省发改委、省统计局2020年9月发布的全省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监测统计报告显示,淮安市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位居全省第一。

一、构建城乡一体的残疾人社会保障新机制

市政府出台文件进一步完善了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残残疾人护理补贴相关政策,将原有的重度残疾人生活救助、重度残疾人生活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调整为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两项,并逐步实现城乡并轨。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标准随低保标准同步提高,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实现全覆盖。截至2020年“两项补贴”年投入金额已达3.7亿,惠及残疾人累计达7.15万人次。城乡残疾人普遍参加养老、医疗保险,“建档立卡”残疾人医保自费部分由政府代缴。将家庭人均月收入在当地低保标准2倍以内,靠家庭成员供养,且不符合单独立户条件的残疾人参照单人户标准纳入保障范围,实现了困难群体救助的重大突破,目前全市享受“单人保”的人员达5000余人。按时、足额发放残疾学生教育补贴,部分县区还提标扩面,将补贴范围扩展到残疾人家庭子女。每年为7万多名中轻度残疾人购买意外伤害保险。

二、搭建丰富多样的残疾人就业增收新载体

“十三五”期间,淮安通过实施“就业脱贫”工程,搭建起一系列有效的就业载体,帮助残疾人就业增收。全市就业年龄段持证残疾人就业人数达到26355人,就业率达45.5%。

一是搭建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双选平台”。坚持每月15日举办残疾人就业专场招聘会,每年第四季度开展残疾人就业圆梦“百日会战”行动,为企业和残疾人之间的双向选择牵线搭桥,年均为1500多人次残疾人提供就业服务。对达(超)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的企业给予奖励,近五年,奖励总金额达402.53万元。疫情期间还取消了补贴期限3年的限制。鼓励残疾人自主创业,出台扶持残疾人自主创业补贴办法,对符合条件的残疾人给予不超过当地上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的一次性创业补贴。常态化开展盲人按摩培训,帮助盲人就业创业,每年培训盲人按摩师近百名。全市建有盲人按摩机构112家,共吸纳386名盲人从事盲人按摩。

二是搭建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平台。全市已有效运行残疾人之家”132个,实现了镇(街道)全覆盖,帮助无法进企业实现就业的残疾人就近就便走出家门,融入社会,到“残疾人之家”从事简单手工劳动增加收入。在贫困残疾人相对集中的区域建设10个辅助性就业基地,集聚资金资源,引领带动其他涉残服务机构有效运行。目前全市从事辅助性就业的残疾人超过3000名。月收入普遍达到2000元以上,且辅助性就业收入不纳入低保家庭收入统计。为有效应对疫情影响,市政府还出台政策,明确对提供残疾人辅助性就业项目和服务的第三方机构,按照不超过残疾人劳动所得总额的20%比例确定奖励金额;对直接提供劳动产品及服务的企业,按照不超过残疾人劳动所得的10%予以奖励。

三是搭建残疾人光伏增收的“绿色平台”。“十三五”期间,淮安高质量实施残疾人光伏扶贫项目。为符合条件的贫困残疾人家庭安装分布式光伏发电设备,在苏北五市首家实现县区全覆盖,全市累计安装光伏发电设备1128组。所有发电组全部并网发电后,可以帮助残疾人家庭实现自家用电免费的基础上,每年增加至少2000元的纯收入,产生经济效益按20年计算至少达到4512万元。受到省委领导的充分肯定。

三、打造导向精准的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的新亮点

残疾人精准康复挂上“加速档”。市政府出台文件,进一步简化了救助申请程序,提升了部分残疾类别的救助标准,残疾儿童康复救助经费覆盖10个月;建成“互联网+精准康复”平台,实现康复流程线上办理,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发展残疾儿童融合教育,淮安市开发区在全省率先培育了“星宝贝智乐园”这一融合教育机构,目前已有15名自闭症儿童成功进入普通小学就读,在园内和园外融合的残疾儿童分别达8名和22名。“十三五”期间共有8232人次残疾儿童得到康复救助,17964名精神病人通过办理特殊门诊享受免费服药,完成白内障复明手术8190例,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3037人次,40047人次残疾人签约“家庭医生”。加强无障碍建设,2019年为2344户低收入残疾人家庭获得无障碍改造。全市康复服务率达到99.66%,辅具适配率达99.95%,位居全省前列。

残疾人文体事业进入“融合期”。“十三五”期间,淮安扎实推进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将残疾人文化体育工作纳入全市国家文明城市创建内容,重点提升残疾人社会融合能力,营造全社会扶残助残氛围。开通“淮安残联”微信公众号,“零距离”宣传扶残惠残政策。各类公共文化场所免费或优惠向残疾人开放。2017年,联合市体育局成功举办淮安市第七届残疾人运动会,在淮安大剧院举办的《美丽新世界》开幕式主题演出,将文化神韵与体育精神高度融合,让广大残疾人共享淮安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成果。运动会各项赛事取得圆满成功,充分展现了广大残疾人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精神面貌。着力培育了“萤火虫”、“寸草心”、“小善义工团队”等社会助残组织,在残疾人技能竞赛、残疾人文艺汇演、残疾人体育运动会等各项赛事中积极发挥作用。目前,全市登记注册的助残志愿者已达2.47万人。

维护残疾人权益实现“社会化”。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坚持把残疾人维权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淮安、法治淮安建设内容,建立了三级残疾人维权中心和市、县两级法律服务援助中心,畅通残疾人信访渠道。开通“12385”服务热线,并与市政府“12345”热线实现并联。积极为残疾人参与政治生活提供便利,市县残疾人工作者和残疾人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已达到17名,在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打造重度残疾人托养新品牌。将发展残疾人居家托养纳入2020年市政府民生实事,投入1000多万元,创新打造“重度残疾人居家照护”项目,实现了重度困难残疾人居家照护服务“零距离”。项目实施以来,共为9661名家庭困难的重度残疾人提供居家照护服务,累计服务229795人次,受到省残联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批示肯定,民政部及中残联领导专程赴淮调研该项目。

标签:
责编:浦琼月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