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老人们在护理员的陪护下进行康复训练。(资料图片)
编者按 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近年来,全省各地积极担当作为、深入探索创新,积极引导帮助老年人跟上社会发展步伐,让每一位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努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本报即日起推出“幸福老年基层行”栏目,聚焦基层一线的好做法、好经验。
“我在这里吃得好、住得好,事事都有人服侍,自己基本没有什么需要操心的事!”近日,在常州薛家爱心护理院,94岁的周莉卿奶奶笑着对记者说。周奶奶年岁已高,依旧能说会写,头脑清晰,身体挺硬朗。看不出来,就在几个月前周奶奶才做过大的骨科手术。
像周奶奶这样病后恢复、到护理院养老的老年人,在薛家爱心护理院还有不少。薛家爱心护理院采取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方式,让入住老人们有了“回到家”的感觉。在常州,这样医养结合的护理院有60余家。
常州薛家爱心护理院院长陈芳告诉记者,护理院55名员工中,有护士18名、医生7名;目前180名入住老人中,有80位老人是需要照料的失能或半失能老人。“在老人入住前,我们会对老人认知、生活、社会交往等方面能力进行综合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判断老人是适合入住养老区、失能护理区还是失智护理区。我们会根据体检结果给老人制定医疗方案、康复计划及个性化饮食方案。不少老年人感到寂寞,对老年人的心理关爱我们也会第一时间跟上。”
2020年,当时78岁的高冰清奶奶意外摔伤了大腿,手术出院后,就转到了薛家爱心护理院。经过几年康复训练后,高奶奶已能自己推着轮椅车四处走走了。“我现在每天都出去走走,生活很规律,身体比原来还棒!”高奶奶告诉记者,这里医生、护士会定期给她检查身体,并指导她如何康复训练,感觉比在医院里方便、自由。
刚住进薛家爱心护理院10多天的陆圣才爷爷感觉也挺好:“以前我血糖、血压都控制得不太好。现在有医护人员给我打胰岛素,每天按时送药。目前我的血压、血糖控制得很好。”89岁的陆爷爷,每天找老年朋友下棋、打牌、唱曲,日子过得舒心。
薛家爱心护理院床位医生朱守梅告诉记者,在护理院每天有医生巡房问诊、开展基础治疗,护士做慢病监测、康复师做康复理疗,形成小病不出院、慢病有管理、急救有措施、大病有绿色通道的养老医疗体系。“为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护理院每月在多功能厅至少组织一次全院的娱乐活动,有文娱表演、戏曲演出、健康讲座、互动游戏等,尽量满足老人们的精神需求。”
今年即将退休的张建伟最近可算是放下了“烦心事”。他87岁的父亲张胜焕,患有脑梗、阿尔茨海默症,已处于半失能状态,自己照料老人也逐渐力不从心,自从老人进入薛家爱心护理院后,在医疗、生活方面都得到很大改善。“这里的护工、护士责任心强,把父亲照料得很好!”张建伟说。
人口老龄化日益严峻,如何提升养老服务质量,是时代之需,也是道必答题。常州市卫健委副主任蒋春新介绍:“为了让传统养老机构向医养结合转型,常州市财政给了大力支持,比如按床位数给予建设补贴,部分机构还有运行经费补贴,有医疗床位和服务的养老机构补助标准在原来基础上再增加一倍。”常州市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养老领域,以“公建民营”改革推动敬老院转型升级。薛家爱心护理院作为全市首家“公建民营”敬老院,2019年引进北控医疗健康集团投入2000万元进行全域适老化改造,打造集“医、养、康、护”于一体的医养结合护理院,为老人们提供更多更好的医养服务。
“我们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加强与养老机构合作,为养老机构提供医疗服务,例如派医务人员定期到养老机构查房、巡诊等,这样可大大减少养老机构运行成本;同时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到养老机构开设家庭医生工作室等。”蒋春新表示。 实习生 陈兴民 记者 仲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