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1.jpg
“一根银针一片情”江苏省第二中医院兴化市义诊新风尚侧记
2025-04-08 09:59: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3月30日清晨,晨曦初绽,兴化市城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头攒动。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天这里没有横幅标语,没有领导致辞的话筒,也没有鲜花红地毯。一支由江苏省第二中医院10名专家组成的义诊医疗队,正背着药箱悄然“入驻”。他们用闪亮的银针、几叠处方笺,在春日里书写着一份杏林的初心答卷。

“仪式”装进药箱里

上午9时许,专家们从省城南京准时到达义诊地点。“先休息一下,喝杯茶,开个迎接会!”城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潘祥生主任习惯性地提议。江苏省第二中医院副院长陆晔摆摆手:“老潘呀,咱们这回来是干活的,哪来那么多讲究。”话音未落,他已坐在诊疗台前,为第一位居民搭脉问诊。顾不上昨天在昌荣镇连续做4台肠胃镜息肉切除手术的和诊疗的疲倦。

这次省第二中医院“送医下乡”义诊活动,是利用双休日组织开展的,下沉昌荣镇、昭阳街道的城市社区、千垛镇陈杨村。明确要求“三无”:无领导致辞、无欢送仪式、无宴请答谢。“以前搞义诊,基层光准备欢迎仪式就得大半天,领导讲话、鲜花献词、欢送答谢,横幅标语,真正给居民看病的时间反而少了。”省第二中医院纪委书记孙文明坦言,“这次我们把‘仪式’都装进了药箱里。”

银针连着医患心

“大夫,我这老寒腿十几年了,这小腿疼得睡不着觉”五岳社区70多岁的邵奶奶说,只见主任医师丁洪伟俯下身子,细心查看,提出诊疗意见。专家们在各自的义诊台前有序接待市民。

“大夫,我这肩周炎,腰疼背酸的,颈椎病看了多年不管用。”家住西霞社区城堡的74岁何生芳,一口兴化调。一旁的当地护士当起了“翻译”主治医师刘晓茹听清病因后,连忙取出银针说:“今天先给您针灸,试试看!”20分钟后,何奶奶举起膀子说:“哎,好多了,原来膀子根本抬不起来!”来自高邮市甘垛镇振兴村的74岁张友茂早就听说省里专家来义诊,一大早来到城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候,他经过针灸后说:“吃药,不太灵光,针灸后,感觉真的好多了。”

“为了配合专家义诊。城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门安排护士当‘翻译’,尽量让专家精准诊疗。”潘祥生介绍说。

这样的场景在义诊现场比比皆是。严家村54岁的陈普高感慨:“以前去大医院看病,挂号难、排队久,现在专家就在家门口,连水都不喝我们一口,这才是真正的好医生!”

中午义诊结束后,更让基层医生们感动的是专家们的“倾囊相授”。在城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住院病房,专家们又当起了“查房”医生,询问患者病情,指导基层医生如何对症下药,该中心年轻医生受益匪浅。

廉医课开在诊疗间

“我们不仅要送技术,更要送作风。”江苏省第二中医院纪委书记孙文明说。此次义诊中,医疗队严格执行“四不”纪律:不接受宴请、不收受礼品、不指定药品、不推销器械。

“您的健康就是对我们最大的感谢。”这是专家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义诊活动结束时,刚走出卫生中心大门,专家陆晔和一位奶奶带着的小孙女撞了个正着:“大夫,小孩的嘴巴被鱼钩钩住了”只见小孩双手托住鱼钩,一副痛苦状,陆晔不因为这是一件小事,连忙返回,一刻儿功夫,化解了小孩的痛苦。奶奶和小孙女竖起大拇指连连夸赞:“谢谢、谢谢!”

社区居民们依依不舍地送别专家,社区的医生们则围在诊疗台前整理学习笔记。没有人组织敲锣打鼓,没有人欢送,但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真诚的笑容。

下午,专家们顾不上午休,马不停蹄地来到千垛镇陈杨村,上门为村民开展义诊服务······。

长效机制暖民心

乡村振兴路,中医健康行。“让群众生活富裕,更要让群众健康,这也是我们的工作职责之一。”江苏省委驻兴化市乡村振兴工作队为本次义诊活动“牵线搭桥”受到省第二中医院积极响应,院方组织10名经验丰富的专家,其中党员7名,九三学社成员3名,在兴化两天义诊1000多人次。工作队队员、昭阳街道党工委副书记、严家村第一书记罗亮介绍。

“我们要把‘三无’义诊变成‘三有’服务:有技术下沉、有能力提升、有百姓口碑。”江苏省第二中医院纪委书记孙文明透露,该院已与兴化市卫健委达成帮扶意向,将定期派专家到兴化市驻点义诊,并建立远程会诊平台。

城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前的电子屏上滚动播放着健康科普知识。专家们踏上了返程的车子,车厢里装满了泥土的芬芳;他们的药箱里多了一叠基层医生的联系方式,手机里存满了患者的随访记录。车窗外,绿油油的麦浪辉映着黄灿灿的油菜花,仿佛在向专家们招手致意!万家灯火渐次亮起,恰似杏林心中的温暖火种,在这个春天里悄然燎原。(图文/曹纯 陈鸿鸣)

标签:
责编:张静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