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中午,记者跟随社区工作人员来到许梅家时,她正在厨房准备午餐。厨房的桌面上,切成丁的番茄、新鲜的葱末、刚炒出的一盘鸡蛋一字排开,饭香飘进了客厅。“早上趁着女儿还没醒,去张大爷家打扫了卫生,回来刚好做饭,两不耽误。”许梅说。
7月7日的《人民日报》社会版“关注困难群体生活保障”专栏刊发文章《在江苏南京,社区干部主动探访困难群众,排查解决生活难题——不只送钱送物 更有精准服务》对栖霞区精准服务困难群众的做法给予报道。
今年3月以来,在江苏省南京市统一开展的“特殊困难群体救助帮扶专项排查整治行动”中,栖霞区尧化街道尧新社区副主任张莉走访了解到许梅一家在疫情中的困难,帮助她找到兼职,贴补家用还能照顾家里——不只是简单的送钱送物,这份兼职让她更有获得感。
“还能适应吗?和老人相处得怎么样?”刚坐下,张莉便问道。“很方便,时间也灵活,适应得很好。”许梅话语中满是感激。据了解,许梅夫妻俩以前在上海工作。2020年,2岁的女儿患上一种罕见病,从会说会走到渐渐瘫痪在床。两人辞了工作回到南京老家,丈夫张强当上一名外卖员,负责全家生活开销和女儿每月的康复费用,许梅则全职照顾孩子。对于这个家庭,社区一直十分关注。在张莉的帮助下,许梅去年为孩子申请到残疾证,每月获得补贴共1240元;逢年过节还有社区共建单位送上慰问金、慰问品。
今年4月,张莉和同事对照困难群众名单上门走访时,许梅向她倾吐了心中的想法:自己想干个兼职贴补家用。但女儿离不了人,自己也没有什么技能证书,只能在家做做手工活。回去后,张莉想起尧化街道有一个“时间银行”志愿服务项目,比较符合许梅的情况。于是第二天,张莉再次上门走访,询问许梅是否愿意利用碎片时间,为社区高龄老人扫扫地、做做饭,累积的时间可以兑换生活用品或在需要时兑换照护服务。为方便她随时回家照顾女儿,特意安排了隔壁楼栋、生活尚能自理的老人。许梅立即答应下来,在5月中旬正式“上岗”。
记者从南京市民政局了解到,今年3月以来,由街道包村干部牵头,以村(居)两委成员、村民小组长、网格员为主体,吸收社工等参与,南京成立摸排工作小组2614个、摸排工作人员10168人,高效有序推进特殊困难群体救助帮扶专项排查。通过走访,全市共梳理排查已纳入保障和服务的A类对象14.7万人、未纳入保障但可能存在特殊困难或风险的B类对象2776人,因人制宜采取“资金+物质+服务”的立体化救助方式,最大程度发挥社会救助的综合效应。
近年来,栖霞着力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政策更有力,兜底更稳固,服务更暖心,为困难群众托起稳稳的幸福。区民政局按贫困程度和救助内容,分层分类建立救助体系,在做好物质保障和生活兜底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物质+服务”的综合性救助,突出“服务+”,将服务对象分群锁定,将服务需求分级响应,调动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参与,探索了“分群分级”服务类救助的新路径。
为了精确提供服务,区民政部门通过网格员、救助“小管家”收集掌握救助对象的服务需求,根据服务需求和承接能力,综合考虑区情实际、人群数量、内容层级以及可持续发展原则,论证确定年度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由“区救助服务云超市”为困难群众提供“在线预约”“掌上下单”等便捷服务,为社会组织和救助成员单位提供线上接单服务。目前,救助服务“云超市”涵盖了8大类、25小类服务内容,入驻社会组织49家,在线服务8000多人次。
目前,栖霞区已建成以区级智慧救助调度中心为核心、街道级救助服务综合体为枢纽、社区救助服务站点为支撑的“区—街—社”三级救助服务网络,覆盖全区126个社区(村)。同时,借助“救助服务云超市”,实现服务对象需求“一键”通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