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1.jpg
南通崇川:一户一策,精准帮扶边缘困难群体
2023-08-04 10:06:00  来源:“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  
1
听新闻

“哥哥去世后,她们母女的生活最让我们牵挂。现在,她们吃得好、住得好,我们心里的石头总算放下来了。”近日,葛美芳看到智力残疾的姐姐葛美云、精神残疾的侄女李娟(化名)住到观音山乐龄护理院和南通市紫琅医院一个月以来被精心照顾,感动万分。

在低保、特困边缘“游走”的边缘困难群体,一旦遭遇不幸,很容易变成低保、特困人群。南通市崇川区着力打造“崇善助”救助工作品牌,对这些容易被忽视的边缘困难群体进行有速度、有温度、有精度、有深度的“一户一策”救助。

如今,崇川区明确边缘困难群体人员5939人、跟踪帮扶的重点关注人员596人。必要时的“拉一把”,成为边缘困难群体远离贫困的关键之招。“崇善助”品牌入选江苏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实践案例。

边缘困难群体的“及时雨”

唐建是失地退休农民,年轻时打零工,一直住在政府帮盖的平房里,四五十岁才娶妻生子。但后来孩子患上了精神疾病,没法工作。前几年拆迁,一家住进了世濠花园安置小区,唐建夫妻也有了失地农民退休工资,两人每月共有3000多元。

今年3月,妻子因意外小腿粉碎性骨折需截肢,手术费要数万元。夫妻俩无奈将唯一的房子卖掉用于治疗,并用余钱在兴石花园购置了一个小套房安身。出院后,其所在的青龙桥社区第一时间组织捐款,拨付临时救助款。

“这一家三口,虽然每月有固定收入,基本生活没有太大问题,但是人均收入处于低保边缘,一旦患病或遭遇意外,往往比低保户还困难。”青龙桥社区民政干部秦瑶说。

崇川区民政局社会救助科科长丁永铃介绍,2021年下半年,崇川区出台《崇川区城市边缘困难群体认定救助办法》,对低保边缘家庭、支出型困难家庭、特困边缘群体等各类边缘困难群体开展帮扶救助,内容涉及基本生活、医疗、急难等多个方面。

精准摸排全面高效的救助

散落在全区的边缘困难群体需要关注,如何发现他们、及时帮扶?崇川区健全排查机制、提升救助效率,从而着力提高边缘困难群体抗风险能力。

精准摸排。发挥网格员、微网格员等“铁脚板”作用,在邻里网格大力开展救助政策宣传、常态化走访摸排,同时通过部门间的金民工程系统,进行线上大数据比对,对陷入困境的群众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救助。值得一提的是,崇川还打破户籍壁垒,将城市常住非户籍人口也纳入了帮扶范围。

为了提升救助效率,崇川将人均四倍以下低保标准的临时救助审批权限全部下放至街道,同时全面推行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对急难型的家庭和个人开展“先行救助”,可实现24小时内先行救助,事后补录备案。

今年6月,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让租住在虹桥街道青年路新村的黄树民(化名)家损失惨重,黄树民被严重烧伤,受伤面积达90%。老家是宿迁的黄树民常年在崇川打零工,妻子是残疾人,家中还有一子正上幼儿园。街道获悉后,立即启动急难型应急救助,不到24小时就送去了14000多元的救助款,还协调安排其妻子和孩子的住宿,保障了他们的日常生活。

两年来,崇川明确边缘困难群体人员5939人、跟踪帮扶的重点关注人员596人,发放定量救助补贴20余万元,发放临时救助金近60万元,发放医疗和生活救助金140万元。

汇聚各方力量的爱心接力

虽然作为“娘家人”的民政部门有相关帮扶救助措施,但要确保边缘困难群体远离贫困,因需求的“各有千秋”,还需社会各界的合力。

崇川区民政局针对边缘困难群体多元化、个性化需求,鼓励和引导各个街道社区、慈善总会、公益组织、爱心企业、志愿者开展项目化、差异化暖心救助帮扶。

任港街道居民李娟患有精神疾病,自父亲过世后,和智力残疾的母亲葛美云生活举步维艰。区民政局在社区和街道协助下迅速优化办理流程,拨付临时救助金9000元。任港街道、南通港社区和区民政局、残联、法院等单位联动,打出了救助“组合拳”。在亲属协商一致的前提下,南通港社区主动争取对李娟和葛美云的监护权。法院最终指定社区为两人监护人,负责二人日常照护。6月,区民政局又主动作为,及时将李娟纳入特困人员,并送南通市紫琅医院供养,母亲葛美云也被接入观音山乐龄护理院居住护理。多部门的通力协作,为母女二人以后的生活提供了保障。

“准确掌握城市边缘困难群体不同的需求,是实施帮扶的难点所在。”丁永铃说,两年来,社会各界精准发力,助力边缘困难群体稳幸福。钟秀街道开展“爱心牛奶”赠送活动,为该类家庭的重病儿童提供为期一年每天1袋鲜牛奶的订送服务;崇川区市政局累计为该类家庭免费安装、更换燃气设备500余套;爱心企业、个人完成各类微心愿服务认领300余次。陈静 刘敏

标签:
责编:张静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