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9月24日,南京“时间银行”试运营满一年,已注册1109个服务点,24535人申请注册志愿者,累计存储14076小时,完成有效订单27017个,服务匹配率达92.86%。“数据大幅增长,体现了居民对互助式养老的巨大需求、对政府主办的‘时间银行’的信任。”南京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打开“我的南京”APP,就可以看到“时间银行”板块。相关概念落地已探索了十多年,如今,其间所折射的理念正成为越来越多南京志愿者的共识、逐步被老年受助者认可,一张全城“通存通兑”网络正在形成。
独居老人线上下单有人帮
今年春,南京的社区居家养老站点因疫情全部暂停开放。独自居住在南京雄州街道桥西社区的张聚富老人苦于没人料理家务,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在南京“时间银行”下单寻求帮助。
接到订单后,桥西社区志愿者邵乾秀立即赶到老人家中,帮老人搞了一次大扫除,还做了一顿美味的午饭。“疫情期间,居家养老站点运行‘停摆’,但志愿者们并没有停止服务。在那个特殊时期,大家的责任感被充分激发,我们社区不少志愿者主动承担起照顾身边困难老人的任务。”邵乾秀说。
3月26日,邵乾秀又接到一个订单。她丝毫不敢耽搁,赶到老人家中探望。原来,社区老人李永珍想测量血糖,但疫情期间无法出门。邵乾秀不仅替她测了血糖,还帮忙料理家务、陪着唠嗑,老奶奶很开心。
像这样在“时间银行”系统接单的志愿者,南京市已有2.4万人。个人志愿者以南京市民卡为载体,就可以开设专门的“时间银行”账户,1500小时为存储上限,超出的服务时间用于捐赠给“储蓄池”,志愿者还将获得社会褒奖。志愿者因户籍迁离本市等原因需注销账户时,南京将按照最新公布非全日制小时工工资标准的10%给予一次性补助。
构建养老志愿服务“一张网”
所谓“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方式,是指志愿者为高龄、独居或特殊人群提供志愿服务,将服务时间存起来,待自己年老需要帮助时可以支取时间兑换服务。记者了解到,早在2008年,南京市栖霞、建邺、鼓楼等区就开始先行先试“时间银行”模式,带动了一股养老志愿服务热潮,但全城“通存通兑”、养老志愿服务“一张网”还没有形成。
南京是全国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城市之一,目前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156.8万人,占户籍人口的22%,老年人口还在以每年4万左右的速度持续增长。为解决大城市养老难题、化解养老服务力量不足带来的矛盾,去年9月,南京在全市层面建立统一的养老服务“时间银行”体系,为国内首创。
通过一年的试点摸索,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居民自治,三者良性互动,促进这一制度真正落地生根。这一年里,南京12个区、24个街道、247个社区开展“时间银行”试点,今年9月底将全面推广,搭建起人人可参与的志愿服务平台。
“短短一年时间,就有2.7万人次下单、获得精准匹配服务,可见老年人对公益性志愿服务的需求还是非常旺盛的。很多人问我,储蓄的时间究竟可以用来干什么。”南京“时间银行”负责人史秀莲说,这些时间既可以存入个人账户,以备自己60岁以后有需要时使用,也可以转赠给直系亲属,或捐赠给时间银行公共时间池。目前账户上的时间主要可用于兑换助餐、助医、助浴、助洁、助急这“五助”服务,未来将根据实际情况拓展服务内容。
多方助力促进良性循环运转
目前,南京“时间银行”已建立政府主导、托底可控、“通存通兑”的运营体系。该市还专门制定了“时间银行”建设及运营标准、志愿者管理标准、服务对象管理标准、专项基金管理办法、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办法等。
“时间银行”如何长久地运营下去?这还需要进一步探索磨合。目前,在南京市、各区政府指导下,民政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对“时间银行”实行分级管理,构建“市区街社”四级联动管理体系。其中,市级设立管理中心,委托社会组织——南京养老志愿服务联合会运营。
南京在全国率先建立统一的“时间银行”信息管理平台,在“我的南京”APP中设立相关功能模块,与5个部门10类数据实时比对,保证对志愿者注册、派单、接单等方面监管更加精准智能。系统还降低了操作难度,增强适老化属性,开发语音录入、屏幕放大镜等功能,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人还可委托他人代为发布需求。
“时间银行”需要人运维,还要有钱办事。南京专门设立“时间银行”专项基金,目前项目已获得南京市财政启动资金1000万元、南京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捐赠150万元。各区也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供需双方的意外保险、绩效补贴等运营管理支出。
据统计,南京市还举办“时间银行”线下培训班及答疑交流会140场,累计培训8100人次,疫情期间开展线上培训班及网络直播130场,累计培训16401人次,努力挖掘和培养专业人才,让这一互助养老模式实现良性循环发展。 记者 唐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