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3万户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改扩建120个儿童关爱之家,向2万户困难家庭赠送“家电包”……2月10日,记者从全省民政工作视频会议上获悉,2022年,围绕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的“六个显著提升”,聚焦构建“一老一小”服务体系,省民政厅公布一揽子新举措,加强基本民生保障,促进民生福祉提升。
兜牢民生底线,
为2万户家庭赠送“家电包”
南京市副市长霍慧萍介绍,南京已建立分层分类的救助体系,去年开展低保边缘家庭、支出型困难家庭的集中认定,认定的3936户7596人全部按照政策予以保障。该市还为2566名困境儿童购买“宁惠保”。
全省去年共摸排困难群众324万人,认定低保边缘家庭和支出型困难家庭25.27万人。全省低保平均保障标准达每人每月803元,同比增长4.2%;城乡特困供养人员基本生活标准分别达每人每月1678元、1126元。去年,全省实施临时救助22.82万人次。集中供养和社会散居孤儿平均养育标准分别为每人每月2623元、1980元,5.08万名重病重残儿童领到基本生活补贴。
省民政厅厅长吕德明介绍,今年,全省将全面落实低保标准和特困供养人员基本生活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分档确定特困人员照料护理标准。民政部门将出台特困人员认定办法,实施覆盖常住人口的临时救助制度,并制定低收入人口救助帮扶政策,构建分层分类、阶梯递进的社会救助政策体系,主动发现、及时干预、精准帮扶困难群众。
各地还将在推进“物质+服务”综合救助上迈出更大步伐。今年将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为2万户困难家庭赠送“家电包”。
聚焦“一老一小”,
上门服务老人比例不低于16%
全省有1850多万老年人,如何不断满足老人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去年,“苏适养老”开启新篇章,全省共建成养老床位74.2万张,每千名户籍老人拥有床位数达40.1张。2万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点覆盖城乡,290万老人接受上门服务。
“我们新建1418张养老床位、2796张家庭夜间照护床位。”苏州市副市长查颖冬介绍,该市通过实施老年友好社区建设行动计划,启动“社区+物业+养老”试点,提升老年人“原居养老”品质。目前,苏州89.6%的镇(街道)建成(在建)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苏州还探索市场化方式鼓励普通老人家庭开展适老化改造。
今年,“苏适养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将制定出台,民政部门还将开展养老服务状况抽样调查,制定基本养老服务制度实施意见,完善省市县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制定老年人能力综合评估实施细则,完善公办养老机构床位轮候公开登记制度,为促进基本养老服务均等化提供系统完备的制度支撑。
我省农村老龄人口比例高于城市,“未富先老”“未备先老”在农村比较突出。为此,今年将出台推动农村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打造县乡村衔接互通、功能互补的农村养老服务设施体系,提供贴近农民需求的养老服务。
“十四五”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关键窗口期”,全省将开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能力提升三年行动,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今年,接受居家上门服务的老人比例将不低于16%,3万户困难老人家庭可获适老化改造,110个标准化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将投入运营,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要达到67%,全年培训养老护理员5万人次。
聚力未成年人保护,民政部门将全面推广困境儿童常态化主动发现机制,缩小散居孤儿与集中供养孤儿基本生活补贴标准差距,苏南、苏中、苏北两者比值分别不低于77%、72%、67%。各地正在推进儿童福利机构“开门办院”,实现社会化服务转型。今年,全省将改扩建120个示范性儿童关爱之家。
创新基层治理,
改造新建300个社区服务中心
全省共有2万多个基层自治组织,这是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基层政权的主阵地。全省还有9万多家社会组织、7万多名专业社工、1600多万志愿者,这些都是基层治理的源头活水。
扬州市副市长余珽介绍,扬州在全省率先启动、率先完成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将社工站建设作为专业社工深入参与基层治理、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米”的重要平台。全市已建成社工站87个,实现乡镇(街道)全覆盖,投入700余万元支持200多个公益项目,受益群众6万多人次。
按照每百户居民不低于30平方米的标准,全省今年要改造和新建300个城乡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各地将持续推进基层减负增效,城乡社区组织统计数据“一套表”、党建民生“两本账”、工作事项“三项清单”政策将得到落地落细。今年,全省还将常态化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清理“僵尸型”社会组织,等级社会组织要比上年增加5000家。我省还将开展基层“融治理”品牌建设研究,培育一批原创性、引领性、标志性改革成果,形成在全国具有广泛影响的江苏基层治理品牌,并推进全国和谐社区、全省“美好和谐社区”示范创建。
今年,“互联网+慈善”“金融+慈善”“保险+慈善”“信托+慈善”等创新慈善载体将再发力,民政部门将出台促进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引导慈善资源积极参与国家重大战略,鼓励建立社区慈善基金。 记者 唐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