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1.jpg
南京溧水:一群特殊孩子种出了“最美的花”
2023-04-21 10:09:00  来源:“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  
1
听新闻

春花烂漫好时节,赏花出游正当时。在南京市溧水区特殊教育学校内,满园的牡丹花进入盛花期,给美好春日增添了无限生机。与其他赏花景点不同的是,这片牡丹园的养护者是一群特殊的孩子。

溧水区特殊教育学校的牡丹园始建于2003年,占地200余亩,有来自4个国家、500多个品种、20多万株牡丹,现已成为江苏地区品种最多、规模最大的牡丹园。“与其说这里是个赏花景点,我们更习惯称之为‘基地’——既是残疾人孩子们学习知识的基地,也是实践的基地,更是残疾人群体就业的基地。”溧水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杨锦说。

37年前,这百亩校舍、千亩基地的前身只是一间向乡中心校借来的教室,创立初仅有教职员工21人。1986年,为响应国家号召,原溧水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葛华钦毅然投身到了创办聋哑学校的工作中。

“当年,没有教材,葛校长就和同事跑到上海购买,手提肩扛地运回来;没有学生,他们就蹬着自行车跑遍溧水各个乡镇,招到了学校首届18名聋哑学生。在那个年代,农村家长对于聋哑孩子上学读书是没概念的,但最终还是愿意把孩子交给学校,葛校长他们是下了很大的功夫。”杨锦十分感慨。

2001年,学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农村残疾学生对种植和养殖等生活经验比较熟悉的特点,在当地政府及区残联的帮助下,划拨了溧水县(现溧水区)石巷村附近186亩荒山作为“溧水县残疾人教育、培训、就业基地”。而学校特殊教育学制也由9年延长到12年,增加了3年的基地实践技能培训,同时基地无偿为毕业生提供岗位。

提到牡丹园,学校副校长张小钦表示是机缘巧合,“当年学校初建,空地很多,正好接触到了牡丹种植,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学校老师和学生们边学边种,牡丹花渐渐地成为学校的一个代名词,现在我们学校的校标都是牡丹花的图案。”她说,学校的校标内藏着自强的手指语,“我们希望每一位残疾人学生都能够自强不息。”

在牡丹园,陈明生正在养护牡丹花。张小钦说:“牡丹园建成后,陈明生就来基地工作一直到现在,目前他和他爱人吃住都在基地,夫妻俩一年也能挣个10来万元。”

而像陈明生这样留在“基地”工作的毕业生非常多,学校设立了南京市溧水区双力残疾人之家,大部分职工都是从学校毕业的特殊学生。大家除了在学校种植、养护牡丹,还种植了花卉、小番茄、西瓜等各种各样的水果、蔬菜。“这些都是我们老师带着学生种下的,希望这些学生能够在这里学到技能,未来能养活自己。”张小钦说。

目前,从学前到中专,溧水区特殊教育学校共有200多名学生、16个班级、51名在编在岗老师。“社会在进步、在发展,怎么让残疾人群体幸福起来,让每一个残障学生毕业后都有一份体面的工作、一个美好的生活,让他们都能成为乡村振兴的建设者,携手走向共同富裕,将是学校一生的课题。”杨锦说。金婷 张静

标签:
责编:张静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