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1.jpg
边城镇中心幼儿园:从“1”个唐宝到“N”种可能
2025-10-16 16:07: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秋日的阳光洒在边城镇中心幼儿园的操场上,彩色皮球在孩子们脚下蹦跳。5岁的“唐宝”小明(化名)张开双臂,追着小伙伴跑。谁能想到,半年前,这个连“妈妈”都喊不出、让母亲发愁“没学可上”的孩子,竟成了这所农村幼儿园打破教育边界的“钥匙”。从面对1个特殊需求孩子的手足无措,到织就覆盖N个潜在需求的温暖支持网,这所田埂边的幼儿园,用“一个都不能少”的信念,把“每个孩子都该在阳光下成长”的承诺,酿成了满园的柔软与力量。

一个孩子的“入学难”,一所园的“不设限”

今年9月1日,小明在母亲的陪伴下,忐忑地走进边城镇中心幼儿园。此前,因语言发育迟缓,小明迟迟未能踏入校园,而对幼儿园来说,“唐宝”的到来也是头一遭。主园离小明家远,陈武分园未设融合资源中心,老师们缺乏特教经验,部分家长也流露出担忧。“教育不该有门槛,每个孩子都有权利在阳光下成长。”园长夏金梅这句话像一颗定音石,打破两难局面。“不是孩子‘特殊’,是我们没准备好‘接纳’”,就这样小明的“入学难题”成了幼儿园探索融合教育的起点。

一间“彩虹教室”,装下所有孩子的“不一样”

“小明喜欢蓝色,我们把感统垫换成天蓝色吧!”为了让小明适应校园,幼儿园特意腾出一间活动室,打造成“彩虹桥融合教室”--地上铺着软乎乎的感统训练垫,墙角摆着触觉球、平衡木,书架上放着《不一样也很棒》的绘本和康复教玩具。这里不只是小明的“专属训练室”,更是所有孩子的“多元学习空间”。其他孩子会跟着小明一起玩平衡游戏,在结构化教学中学会“耐心等待”,“接纳差异”的种子悄悄在孩子们心里发了芽。

与此同时,班级里的“我们都是好朋友”主题班会成了“破冰剂”。老师带着孩子们读绘本、玩“找不同”游戏,用情景扮演让大家明白“每个人的样子、本领都不一样,就像小花有红有黄,都很可爱”。慢慢地,小明的天真热情感染了所有人:他会主动帮小伙伴捡积木,用手势分享零食,成了班级里的“开心果”。

一次“能力升级”,让老师从“慌神”到“笃定”

“第一次见小明蹲在地上不说话,我急得直冒汗,不知道该怎么哄。”班主任颜老师的话,道出了最初的手足无措。为了让老师们“接住”特殊需求孩子,夏园长和资源教师丁老师把零散的特教知识,变成了“融合教育必修课”:从“唐氏综合征孩子的沟通特点”到“如何设计个性化活动”,从“情绪问题处理技巧”到“融合不是‘将就’,是‘适配’”,每次培训后,老师们都会围着小明“实战演练”。“现在再遇到有特殊需求的孩子,我们第一反应是‘怎么支持’,不是‘能不能接’。”丁老师拿出厚厚的“融合教育手册”,里面记满了为小明设计的活动方案,“这些经验,以后能帮到更多孩子。”为“1”个孩子做的准备,慢慢长成了服务“N”个孩子的“底气”。

一张“联动网”,把专业和温暖送到孩子身边

“小明的语言训练,每天可以增加10分钟触觉刺激。”每月两次,句容市特殊教育学校的特教老师都会准时来到幼儿园,不仅和教师共同商讨制定小明的个别化教育计划(IEP),还手把手指导班级老师调整教学策略,比如用“图片提示卡”帮小明理解指令,用“分段任务法”培养他的自理能力。同时,幼儿园还搭了个“远程咨询群”,遇到难题随时能连线特教专家,这种“1对1”的精准指导,逐渐变成了可复用的“N种特教支持方法”。

这股“专业力量”还越伸越远,幼儿园链接镇政府和爱心企业,为小明争取康复资助;联合卫生院开展“融合教育+医疗”义诊,既为小明做发育评估,也为周边有需求的家庭提供指导;组织“家长沙龙”,让小明妈妈分享心路历程,打消其他家长的顾虑。“原来特殊孩子也能和大家一起开心上学,这样的融合我们支持!”一位家长的话,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从“1”的微光,“N”的希望

如今的边城镇中心幼儿园,“彩虹桥融合教室”里笑声不断,孩子们在多元互动中学会包容;老师们谈起融合教育,眼神里满是笃定;周边村镇的家长,也会主动咨询“特殊孩子能不能来上学”。这所农村幼儿园用实践证明:融合教育不是“额外负担”,而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发光的“土壤”;从1个孩子的需求出发,只要有“不放弃、不将就”的信念,就能联动N方力量,走出一条农村融合教育的可复制路径。

“未来,我们想把‘彩虹桥’的经验分享给更多农村园,让每个乡间的‘小明’,都能在幼儿园里笑着跑、自在长。”夏园长的话,既是对过去的总结,更是对未来的期许,融合教育的“种子”已生根发芽,将朝着“每个孩子都能快乐成长”的方向,开出更多温暖的花。(夏金梅)

标签:
责编:钱志国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