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地球村。为梦想,千里行,相会在北京。来吧,朋友,伸出你的手。我和你,心连心,永远一家人。”2022年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当童声合唱《我和你》响起,人们的记忆被拉回到2008年8月8日,北京首次举办奥运会的那个晚上。2008与2022实现时空呼应,这也是对全球首个“双奥之城”——北京的致敬。
每届奥运盛会的成功举办,都离不开奥运志愿者。北京是“双奥之城”,也因此产生了一类更为特殊的志愿者——“双奥志愿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个以年轻人为主的志愿者群体……
他是2022北京冬奥志愿者:
缪律师用冰墩墩给小朋友普法
缪顾进是一名知识产权方面的律师。今年北京冬奥会期间,缪律师发挥自己的专长,作为冬奥志愿者在北京朝阳公园南大门的冬奥志愿者服务站点工作,主要宣传一些关于北京冬奥会的法律知识。
“当时冰墩墩、雪容融特别火,有很多小朋友问我们为什么这么难买,我就告诉他们这是奥运特许商品,生产审批上有严格的要求。然后再借用冰墩墩,用小朋友容易理解的语言向他们普及哪些行为构成侵权,哪些行为不构成侵权,比如说自己画冰墩墩、雪容融的画,捏它们的面人自己玩,不构成侵权;但如果捏成面人、做成糖人私自销售,就构成侵权等等。”
跟学生志愿者不同,缪律师担任志愿者的同时,工作还不能耽误。“知识产权方面的案子越来越多。那段时间我经常是白天做志愿服务,晚上回到律所处理工作上的事情,还是挺充实的。虽然没法陪家人一起看冬奥比赛,但是想着自己能为冬奥的知识普及作出点贡献,同时借冬奥契机普及知识产权知识,觉得还是挺值的。”
他还是2008北京奥运志愿者:
缪同学在新闻中心提供服务
除了冬奥志愿者,缪顾进还有个身份,那就是2008年北京奥运志愿者。
“2008年,我在清华大学读研究生,一直留意着奥运志愿者报名的事情。报名一开启,就赶紧和同学们一起报了名,后来和十几个同学一起分配在新闻中心。”
北京奥运会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会,更是中国向全世界展示自己的绝佳窗口。“我们在新闻中心,首先是为报道奥运会的中外媒体提供语言等各种服务。与此同时,很多境外的记者希望借这次机会到中国更多的地方看一看,我们就为他们提供对接、材料申请等服务,这期间还介绍了不少记者到我的老家江苏来看看。我也在那时候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并得到了批准。”缪律师告诉记者。
从那以后,志愿服务就成了缪律师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读书的时候参加过一些支教,工作以后参加过一些法律援助、法律普及方面的志愿服务,和爱人一起在‘妈妈之家’为残疾儿童进行服务。”
缪律师所在的律所,如今是80后、90后的天下,“所里的年轻人都非常热衷志愿服务。”
那一抹动人的“志愿红”:
诠释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价值观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80后成为抗震救灾主力军;2008年8月8日,80后再次成为奥运赛场的志愿者排头兵——也正因此,2008年被称为中国志愿者元年。2020年以来,在防疫工作中,一大批80后、90后、00后挺身而出,再次通过“志愿者”这一形象加深了人们对新时代年轻人的认识。
记者见到南京大学医学院“5+3”临床医学专业学生高政时,他正在南京红十字血液中心进行志愿服务。出生于1999年的他,2016年进入大学以来,已经累计志愿服务超过3000小时,累计无偿献血9400毫升。
“上大学以来,我参加和组织过多次支教服务,和同学们一起到云南、我老家沭阳等地,给那里的小朋友们上课。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和同学们多次参与了南京建邺、鼓楼、江宁等区的核酸检测登记和采样。我们医学院,这两年有上千人次的同学参与过核酸检测服务。”高政告诉记者。
高政身边的同学都非常热心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血液中心每年都会到学校开展无偿献血活动,献血的名额都需要‘抢’,稍微慢一会儿就没机会了。”高政说,今年他组织支教大约需要30多人,结果有400多名同学报名。
高政和同学们的经历,只是全国志愿服务的一个缩影。
据江苏省民政厅统计,“江苏志愿服务”系统的实名注册志愿者已超过2200万人,注册的志愿服务队伍超10万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4月21日发表《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中14岁至35岁的注册志愿者已超过9000万人,他们活跃在社区建设、大型赛事、环境保护、扶贫开发、卫生健康、应急救援、文化传承等各个领域,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新风尚。
如今,志愿者行动已成为年轻人的一种时尚,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书写中国梦,诠释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价值观。 记者 肖 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