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业举牌捐赠
9月6日,苏州举行第二十届“同在蓝天下——慈善一日捐”集中捐赠仪式,市领导带头捐赠,广大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积极响应。现场28家企事业单位举牌捐赠款物2353万元。
“慈善事业是一项传递温暖、利国利民的崇高事业,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许昆林表示,在“十四五”开局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之年,苏州要在把握新发展阶段中找准“慈善定位”,在践行为民宗旨中优化“慈善模式”,在坚定文化自信中打造“慈善品牌”,让善行义举成为“最美窗口”的最美风景。
凝聚合力
构筑“大慈善”发展格局
市、区(县)、乡镇(街道)、村(居)实现慈善组织全覆盖;医疗、教育系统等建立慈善工作组、冠名基金和慈善志愿服务队;各类行业协会积极开展慈善工作……在当天的捐赠仪式上,苏州市慈善总会总结了苏州慈善事业的发展现状,并提出了构筑“大慈善”发展格局的新要求。
慈善组织是慈善事业的主要载体。苏州市慈善总会清醒地认识到,只有织密织细慈善组织网,才能真正发挥慈善事业作为社会保障体系必要补充的作用。近年来,苏州市慈善总会主动作为,积极走访调研,进一步完善各级慈善组织。如今,放眼整个苏州,从市、区(县)到镇(街道)、村(居),每个层级都建有相应的慈善组织。截至目前,全市已经成立区(县)慈善总会10个、乡镇(街道)慈善分会97个、村(居)慈善工作站1250个。“只有让慈善组织延伸到基层,才能在第一时间发现那些需要关爱的人。”苏州市慈善总会秘书长胡耀赋说。
构筑“大慈善”发展格局,还要紧扣新时代发展脉搏。苏州市慈善总会借力互联网等信息化技术发展慈善事业,在慈善资金的募集、项目设计、冠名基金运作等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联手人民团体、社会组织以及政府相关部门做实慈善项目;积极做好对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国有企业、个体工商户等领域的慈善募捐开发;进一步挖掘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基层“草根慈善”的力量。目前,各级慈善组织正向正规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发展方向迈进。
有了细致密集的慈善网络,各类慈善项目也应运而生。其中,昆山市慈善总会连续多年开展的“全城织爱”项目,已累计为昆山市困境儿童、孤寡老人及一线环卫工人送去志愿者手工编织的毛衣和围脖16800多人次;苏州高新区慈善总会联合明基医院开展“环卫工人健康关爱行”活动,为3000多名环卫工人免费体检。在苏州,各级慈善组织创新开展的项目涵盖救灾、扶贫、助学、扶残、安老、助孤、助医等七大方面,救助范围从传统的助学、助医、助老、助困延伸至教育、文化、环保、优抚等领域。
苏州以领跑姿态发展慈善事业,成绩斐然:连续四届慈善综合指数位居全国城市第七,在第五届“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评选中位列全国第五。在第五届“江苏慈善奖”名单中,苏州有25个,占全省四分之一,位列第一。在第十一届“中华慈善奖”评选中,苏州共有5个企业、个人入选,数量位居全省第一。
精准帮扶
擦亮“项目化”慈善品牌
“真的很感谢慈善组织,给我们家解决了大问题!”在今年年初举办的慈善晚会现场,“困境儿童医疗保障计划”首批受益者逸逸的一番话令人印象深刻:“慈善帮扶不但解决了12000多元医疗费用,还提供了耳蜗接收器更换资助。”
“困境儿童医疗保障计划”是苏州慈善众多项目中的一项,由苏州市慈善总会出资97万元联合平安健康保险苏州分公司,定向为全市困境儿童免费提供健康风险保障。据介绍,仅在2020年,该项目已向158个家庭送去关爱,累计赔付总额63万元。
“通过项目进行精准帮扶,是实现‘第三次分配’的重要手段。”苏州市慈善总会会长徐国强说,苏州尽管早已消除了绝对贫困,但是仍有部分困难家庭需要社会各方伸出援手。“慈善不仅仅是募捐,更重要的是找准好项目;慈善不仅仅是解决温饱,更要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近年来,苏州开展的精准帮扶项目超70个,其中,“校园厕纸”项目,已为354所中小学配备了免费厕纸;“特困重度残疾人家庭亮居工程”,已完成360户特困重度残疾人“一户一策”家居改造;“慈善援助药品”项目,4年累计服务6.5万人次,发放药品价值12.86亿元;“情系环卫工爱心体检”项目,已为7404名环卫工人进行免费体检。仅在2020年,苏州慈善组织就精准实施48个慈善项目,资金支出超5560万元。
以项目化实现精准帮扶,同样受到捐赠者的拥护。作为“慈善一日捐”举牌捐赠单位之一、苏大理想眼科光明基金会负责人介绍,苏大理想眼科医院先后携手社会慈善力量成立爱家眼科基金、看见吴中公益基金、国际眼外伤基金等专项爱心基金项目。“我们去年捐了100万元,设立‘苏大理想眼科光明基金’,今年又捐了50万元,用于医疗救助、困难帮扶等服务。我们还将参与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落实防盲筛查,让有眼疾的患者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早期干预。”
探索实践
做优“慈善+”大文章
“我们公司成立以来,累计捐赠达1.2亿元。”东吴证券党委副书记、监事会主席、东吴证券慈善基金会理事长王晋康介绍,东吴证券在苏州市属国企中率先成立基金会,也是全省证券公司中第一家慈善基金会,就是为了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推动苏州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
在骨干企业成立慈善基金会,是苏州探索实践“慈善+”举措的一个缩影。据介绍,截至目前,苏州市慈善总会相继推出“慈善+互联网”“慈善+冠名基金”“慈善+保险”“慈善+信托”“慈善+理财”等,慈善渠道进一步拓宽。
作为“慈善+保险”的受益者,顺丰快递小哥于士峰对苏州市慈善总会的创新做法发出由衷感慨:每天赶时间送快递,难免会遇到磕磕碰碰的情况,心里常常忐忑不安。“有了这份保险,在外面送快递,自己更踏实,家人更放心,干活的精神头也更足了!”
针对快递员、骨髓捐献者、应急救援志愿者、计生特殊困难家庭、抗疫一线的交通工作者等人员,苏州市慈善总会联合太平洋产险苏州分公司为他们提供意外伤害保险。中国太平洋产险苏州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雷大鹏说,作为国有企业,将继续大力支持慈善事业,为苏州市特定人群量身定制更完善的关爱保障计划,充分发挥保险公司的社会稳定器作用。
“慈善+”,开辟了苏州慈善事业发展新天地。“慈善+信托”,苏州全市累计备案13单慈善信托,总规模2.47亿元,在全省位居前列;“慈善+理财”,已推出的5期“至善行”慈善理财产品,吸引3500余人次参与,募集善款130万元;依托苏州市民卡开展的“买休闲年卡献2元爱心”活动,已发行6期,累计67.8万名公众参与,筹募善款135.7万元;“慈善+互联网”,去年全年网络募款总额突破2380万元。在今年的河南防汛救灾中,苏州市慈善总会网络募集善款达1088.65万元。
慈善事业作为一种再分配形式,在社会经济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东吴智库研究员宋言奇认为,苏州市慈善总会以项目化做慈善,积极探索“慈善+”新模式,取得了“为政府分忧、为百姓解难”的良好效果,其工作有力有为、活动有声有色、救助有情有义。 张红军 彭小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