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1.jpg
江苏南通:涓滴善流汇聚成江海 向上向善共筑慈善之城
2023-09-08 15:51:00  来源:“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  
1
听新闻

南通,是一座温暖的城市,慈善,是根植于南通人血脉里的文化。从古至今,包容会通的江海文化,“中国近代慈善第一人”张謇先生的“大慈善观”,以“莫文隋”、江海志愿者、磨刀老人等为代表的精神文明“南通现象”、慈善楷模,让南通这座慈善之城享誉全国。据初步统计,南通社会慈善捐赠总量超20亿元,救助困难群众200余万人次。

“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字吗?这是我们最早的‘善’字,是甲骨文的‘善’字……”走进中华慈善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镌刻着365个不同字体的“善”字道路,寓意着每日行善。中华慈善博物馆是首家国家级慈善专题博物馆,馆内记录着清末状元张謇先生以实业为后盾,将传统慈善救济之举拓展为近代慈善事业的实践举措,也记录着发生在中华大地上的一个个涓滴爱心故事。

自开馆以来,中华慈善博物馆已接待游客、专家学者团队近200万人次,慈善文化在这里“活”了起来。“我们要把慈善文化阵地的作用发挥好,把慈善文化的影响传播到社会各界,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播下一颗善的种子。”中华慈善博物馆馆长胡达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南通慈善之城建设一定会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一个人,影响一座城。1995年,南通市民和各大媒体持续关注一个做好事不留名的人,他以“莫文隋(莫问谁)”的化名长期资助两名特困学生直至大学毕业。在找寻“莫文隋”的过程中,更多的好人好事被陆续发现,整个南通掀起了学习“莫文隋”、争当“莫文隋”的热潮。南通大学莫文隋研究生支教团自2015年组建至今,已招募8届共52名志愿者,他们分赴青海海南州、新疆伊宁等西部地区进行支教。邹胡健是第25届南通大学莫文隋研究生支教团的团长,今年7月,他和8位小伙伴一起,前往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民族寄宿制学校支教。接过这根接力棒,邹胡健倍感责任重大,他说,会和小伙伴们一起努力,让莫文隋之花在青海高原生根开花。

一座座慈善地标、一个个慈善品牌项目、一支支志愿服务队伍、一个个慈善基金……构筑起了通城“人人可慈善、慈善为人人”的现代慈善新格局。数据统计,“张謇慈善基金”成立当天,首批20余家国有及民营企业捐赠8000余万元,截至目前,南通共有慈善冠名基金380个,基金总量4.7亿元;南通慈善志愿服务队近40支,慈善志愿者5万余人。去年,南通慈善系统累计募捐善款4.48亿元,共支出善款3.12亿元,帮扶困难群众20余万人次。

在南通,“有时间做志愿者”已蔚然成风。“莫文隋”从一个不知名的好心人引发全城效仿;“江海志愿者”从成立时的34人发展到今天的200多万人;“爱心邮路”从最初的1条变成108条;“宁蒗”支教老师从第一批33人变成遍布西部的近1000人的支教大军……2004年,精神文明“南通现象”被中宣部确定为全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典范。2021年,南通市委、市政府创造性提出打造全省领先、全国闻名的“慈善之城”工作构想和实施路径,将建设“慈善之城”纳入南通城市整体发展战略,推动慈善力量不断壮大。“接下来,我们将建立健全慈善组织孵化平台,打造更多的慈善组织、慈善项目,拓展慈善服务领域,不断放大‘慈善之城’建设惠民的成效,来擦亮‘慈善之城’的亮丽名片。”南通市慈善总会副会长沈华说。顾赛花 顾希林

标签:
责编:张静
上一篇
下一篇